1.大力倡導閱讀。北郊學校花三十萬元建設了教師讀書場所,富有個性化的獨特設計,吸引教師以各種姿態休閑式地閱讀。學校成立了教師讀書組織,指導激勵教師閱讀,這個讀書組織每年有兩萬元活動經費。我們每學期都要組織全校性讀書活動,學校設專項獎獎勵教師個人、教師群體、教師家庭。每學期學校領導帶隊跑遍上知名書店,采購符合自己心意的圖書音像資料。後來學校自己開了一家書店,為師生購書提供服務。在校內還流通學校“貨幣”——購書券,書券是對優秀師生的最佳獎賞。學校領導帶頭學習,每學期中層以上幹部考核的第一項內容是你看了多少書。文明組室評選中參加讀書活動列入重點指標。在北郊學校的“學習年”中,每位教職員工都有學習計劃,絕大多數教師計劃中每天閱讀時間在一小時以上。在電子讀物、電視、電腦、卡通等快餐式文化越來越占據人們生活時,北郊學校的師生牢牢地堅守學校讀書淨土,因為書中自有濃縮的文化。因此,北郊學校成為上海讀書先進集體,學生的讀書活動也受到市讀書指導委員會表彰。而鄭校長個人被評為上海市十大讀書標兵。
2.鼓勵教師表達。首先是口頭表達,學校鼓勵教師為知識而爭論。教研組、備課組都成為教師自由表述的場所;學校設教師論壇,比如2003年以“新知識、新思想、新觀念”為主題,在一個半月裏的每天中午,多媒體教室裏人頭攢動,教師在台上滔滔不絕,展示自己的風采;還有“咖啡時間”,讓教師輕鬆地談論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每次教工大會前二十分鍾讓教師說,抽簽的,抽到的當場上台公開演說。其次是書麵表達,北郊學校的教師經常有寫作任務,連組織旅遊回來後都要寫遊記,學校領導認真對待教師的書麵表達,每一次都認真批改,有時還要寫評語,逼教師寫文章,就是逼教師思考,寫作就是條理化地思考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開始是痛苦的,堅持下去就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一種快樂。為讓教師嚐到寫作的樂趣,學校非常淡化學術規範的限製,教師可以自由地寫,寫什麼都可以,隻要真實就是好文章。北郊辦了一本教師刊物《草根》,是教師發表高論和品味人生的場地,學校每年為這份雜誌投入2萬元。
3.鼓勵教師自主學習。被動的學習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北郊學校每一次校本培訓活動,都有教師討論交流自由評述的環節;每周一升旗儀式前,學術與課程開發辦公室都會發給每一位教師一份學習材料,學習材料很短小,留下很大空間給教師,教師可以讚同或批評材料上的內容,可以將自己的心得體會隨意寫上幾句,也可以長篇大論,可以交辦公室供大家交流,也可以不交。幾年來,教師的片言隻語彙編起來,已有三冊,定名為《靜思錄》,這就是學校文化積澱。《教育參考》的編輯訪問北郊學校,一眼相中《靜思錄》,今年十二月,教師們帶有泥土氣息的智慧之言,首次出現在雜誌上。《全球教育展望》雜誌上有一期,就有北郊學校教師專論“教育服務”的語錄集和綜述。可能這也是這些雜誌首次破天荒地打破學術規範限製,而錄用一線教師的“胡言亂語”。而這些文字的價值正是在於真。
第二,構造一個向善的人際世界。
人類社會是一個關係的社會,據調查,教師最大的焦慮來自於不良的人際關係,首先是幹群關係,是管與被管的關係,而不是平等的民主的關係;同事之間可能也存在著文人相輕的不良風氣,導致同事關係緊張;師生關係緊張更是傳統學校的一大弊症。而學校文化引領下的人際關係則有可能由複雜變為簡單、由對立變為溝通。而要實現這些變化就要激發人心底裏向善的潛質。北郊學校主要做了以下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