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被管酒的小吏發現了,他見有人偷酒喝,就上去踢了畢卓兩腳,還用繩子把他捆得結結實實的,準備天亮再交由主人處理。此時喝得爛醉如泥的畢卓,哪有力氣掙紮,他很快就迷迷糊糊睡著了。
第二天一大早,酒的主人一看盜酒者竟然是畢卓,忙鬆綁賠不是。而他卻大笑:“讓我聞一夜的酒香,多謝了”。並讓其打酒再飲,大醉而歸。至今,民間仍有“甕邊醉倒畢吏部,馬上扶歸李太白”的勸酒對聯。齊白石曾有《畢卓盜酒》畫作,並題:“宰相歸田,囊中無錢。寧可為盜,不肯傷廉”。
李適之與酒
李適之,一名昌,曆官通州刺史、刑部尚書,天寶元年,任左相,因與李林甫爭權失敗而罷相。李適之與賀知章、李進、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共稱為“飲中八仙”。
李適之的酒量極大,當官都當到了左丞相,但喝酒照樣不耽誤,白天批文件,晚上回家換件衣服就開喝。按《舊唐書》的記載,李丞相的酒量是相當可觀的,喝一鬥就跟沒事兒一樣。在唐朝,一升為594.4毫升,而一鬥則有十升,這相當於現在市場上10瓶600毫升的左右的啤酒的容量。雖然說當時白酒度數超低,但也不至於比啤酒的度數還低,一鬥下去,能麵不改色心不跳,可見其酒量之大。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他:“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第一句是說他每天不惜花費萬錢,極言豪奢。據《逢原記》說,李適之有酒器九品:蓬萊盞、海川螺、舞仙、瓠子卮、幔卷荷、金蕉葉、玉蟾兒、醉劉伶、東溟樣。蓬萊盞上有山,像三島,注酒以山沒為限。舞仙盞有關捩,酒滿則仙人出舞等等。僅從他的酒器之珍貴,就說明他確是奢侈豪華。第二句說他酒量極大,喝酒好像“長鯨吸百川”。第三句說他為飲酒而不願當高官。他自己曾寫道:“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李白與酒的不解情緣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其詩想象豐富,雄奇豪放,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李白一生嗜酒。
李白畢生嗜酒如命,得意時喝酒,落魄時也喝,所以郭沫若先生稱其為生於酒而死於酒的詩豪酒仙。據記載,李白的酒量極大,他曾這樣說自己:“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由於嗜酒,李白也覺得愧對夫人:“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曾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這雖不免有藝術的誇張,但李白的嗜酒成性卻也是事實。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描繪李白:“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因此,古時的酒店時裏,都掛著“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
對於這位“酒中仙”,後人一直津津樂道,特別是“不上船”,還有各的說法。其一認為這個“船”指的是天子的龍舟,唐玄宗在白蓮池泛舟時召見李白,可是他已經喝高了,晃晃悠悠地幾乎走不了路,隻得由高力士攙扶著上船。其二是根據《康熙字典》的釋義“衣襟為船”,於是有了李白由於醉酒,天子召見時竟連扣子都係不上,衣襟不整、邋邋遢遢,一幅醉態,雖有不尊,天子也無奈。又有人提出新的見解,據《辭海》解釋:船,在古代也是一種酒器。於是又有了一種說法,李白應召進宮來,看到沒擺上酒器,就半開玩笑地說:“臣是酒仙,怎麼不給我上酒呀!”關於李白喝酒的傳說還有很多。說李白賓居任城時,與孔巢父等五人相識,他們一起在徂徠山中每天飲酒沉醉,被世人稱為“竹溪六逸”。
李白自己也在詩作中,也描繪了自己與酒的不解之緣。如“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酒伴隨著李白走過了輝煌的一生,也最終致其於死地。傳說李白酒醉,泛舟采石附近江麵,見水中月影而捉之,遂溺死江中。
張旭與酒
張旭字伯高,世稱張長史。他的楷書端正謹嚴。規矩至極,黃山穀譽為“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 他的草書是書法上了不起的創新。張旭喜歡喝酒,每次大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時人號為張顛。據李肇《國史補》說,張旭每次飲酒後就寫草書,寫時,揮筆大叫,把頭浸在墨汁裏,用頭發抒寫。他的“發書”飄逸奇妙,異趣橫生,連他自己酒醒後也大為驚奇,這恐怕有誇張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