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故旭之書,變動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活靈活現地刻劃出張旭醉後揮毫的神態。
酒與太守歐陽修
歐陽修是婦孺皆知的醉翁。他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其一生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宋仁宗慶曆七年,歐陽修遭誣被貶官到滁州做太守。一日來到琅琊,與一老者開懷暢談結為知已,並在半山腰修一涼亭,常與友人在此飲酒賦詩或借酒澆悉,並取名為“醉翁亭”。 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記》,從頭到尾一直“也”下去,仿佛天樂地樂,山樂水樂,皆因有酒。“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一次,歐陽修帶了些酒食又去遊山,途中碰到幾個砍柴的百姓和一位教書匠,便邀一同到醉翁亭歇息,一同共飲。其友人智山聽說歐陽修上山樂,隨即也上山,但久等未見他的蹤影,便下山去找他。後來在醉翁亭外,見歐陽修醉得麵紅耳赤的,便上前問道:“太守為何醉成這樣?”歐陽修大聲笑道:“我哪是醉了!百姓之情可醉我,山水之美可醉我,這酒如何使我醉?偶有醉時,就是以酒澆悉,自作糊塗罷了。”說罷又自斟一杯,一飲而盡,稍休息片刻,便脫口而出:“四十末為老,醉翁偶題篇,醉中遺萬物,豈自暴自棄記吾年!”那位教書先生也隨即附詩一首:“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子了亭中。泉香鳥語還依舊,太守何人似醉翁?”直至今日,這首詩的碑記仍保留在醉翁亭裏。
歐陽修好酒,他的詩文中也有不少關於酒的描寫。比如《漁家傲》中采蓮姑娘用荷葉當杯,劃船飲酒,寫盡了酒給人的生活所帶來的美好。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每到夏天,都會攜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來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傳,傳到誰,誰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後一片時,就飲酒一杯。這樣歡宴暢飲,直到深夜而歸。
慶曆間賈文元任昭文相時,常與歐陽修暢飲。賈知歐陽修飲酒時喜歡聽曲,所以預先叮囑一官妓,準備些好曲子來助興。誰知這官妓聞而不動,再三催促,仍就無動於衷。賈文元感到很無奈。不料在宴席上,這位官妓在向歐陽修敬酒祝壽時,一曲又一曲地獻唱。歐陽修側耳細聽,聽完一曲,飲一大杯酒,心情十分痛快。賈文元感到奇怪,過後一問,才知道官妓所唱的曲,全是歐陽修作的詞。
晚年的歐陽修,自稱有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盤,酒一壺,陶醉其間,怡然自樂。可見歐陽修與酒須臾不離。
蘇軾自釀自飲
曆史上與酒結下不解之緣的詩人文士有很多,蘇軾是其中很突出的一個。他一生經曆了宦海沉浮,文字獄,飽受了各種艱辛,但始終樂觀豁達,靠的是一種天性,也是酒。
元豐十二年(1709年),蘇東坡卷入“烏台詩案”,被關了130天,幸虧有名人呼籲營救,才落得個保外就醫,盡管坐牢的時間不算長,但因為罪名全是莫須有的,而且蘇軾是真心真意忠於朝廷,所以他當時鬱鬱寡歡,隻有借酒澆愁來掃除苦悶。
一次他喝了一種土造的蜜酒,覺得不錯,就向對方請教秘方。倒不複雜,隻需用少量蜂蜜摻以蒸麵發酵,然後做成米酒。他認為這對他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於是依葫蘆畫瓢。做成之後,便邀些朋友來品嚐。結果人家喝了就拉肚子。於是趕緊收手.
又一次,他被貶到定州,他又向別人學習怎麼釀鬆酒,這一次頗為成功,起名“中山鬆醪”,為此蘇軾還寫了一篇《鬆酒賦》。
60歲時他被貶到了惠州,又釀起了桂酒,用生薑,桂肉作配料,能養神發色延年益壽,這可以說是他的得意之作,取名“羅浮春”,他寫了《桂酒賦》,寄給友朋,還保證不會再有拉肚子這樣的事,有一個陸惟謙,竟然不遠兩千裏,趕來嚐他的手藝.
蘇老先生造了那麽多的酒,並不自稱釀酒大師,隻是業餘愛好,其目的無非是自釀自飲,自娛自樂,招待一下好友,添點雅趣.
蘇軾不但好飲又能釀,而且還愛寫酒。關於酒的詩詞,蘇軾寫了有百餘首,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乘年華”“使君能得幾回來,便是樽前醉倒更徘徊”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妙句。
唐伯虎醉吟《登高》詩
明代著名畫家唐伯虎,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行為放蕩,穿著很不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