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結案X入漢X總辦(二)(1 / 2)

這一進漢口,陽光和暖,萬裏無雲,城裏找不到一絲雪的蹤跡。鄉下小子朱勝文猶如劉姥姥進大觀園,看著街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馬車、驢車、黃包車川流不息。掛著各式各樣招牌的柴米麵油鹽醬醋茶糖、雪茄香煙及煙葉、木材、銅器、鐵具、木炭、棉布、皮革、煤油及燈、蠟燭、洋火、金銀首飾、筆墨紙硯等各種店鋪,門口擺賣著五花八門的清、洋商品,叫價的,還價的,操著天南海北各種方言,每個人都忙碌得不可開交。當然,耳邊聽得最多的自然是黃陂鄉音,當真是“無陂不成鎮”。南北兼有的餃子(即北方水餃)、水餃(即餛飩)、牛雜粉、牛肉麵、各種餡料的包子、麵窩、油條、涼皮、鍋盔等各色小吃店(48年後才有“蔡林記”熱幹麵問世,這個時代的武漢人是無福享用的)人滿為患,饑餓而來,飽足而去。各種膚色、各種發色、各種服色打扮的洋人出沒在街頭巷尾,叼著雪茄,戴著高帽,做著生意,買著東西,蹓著狗狗,派著福音書。好一幅安定祥和的浮世繪!

“長江流域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是中國名茶的主要產地,漢口正處於這些茶葉產區的中心地帶,且擁有兩江交彙、九省通衢的優越地理位置,因此‘湖南茶溯湘江、沅江、澧水,陝甘茶循漢水,江西寧州茶及安徽祁門茶溯江而上,四川茶順江而下,麇集於漢口’。故‘(漢口)街市每年值茶時,甚屬盛旺’。百裏江灘,十裏港口,萬帆林立,泊岸離港,穿梭往來。江灘碼頭,人頭攢動,肩挑背扛,通宵達旦,絡繹不絕,極顯漢口茶港之繁榮、忙碌之景象。據記載,當時兩江之上停泊的茶船多達25000多隻,可見當時漢口港之壯觀。”--《天下茶倉--漢口東方茶港》?P.92

這裏就是後來有著“東方芝加哥”之稱的漢口(清末日本駐漢口總領事水野幸吉在其1908年出版的著作《漢口-中央支那事情》一書中首次稱漢口為“東方之芝加哥”)。

曾紀澤拎起隨身西式公文包下車與朱勝文惺惺相惜、一番告別之後,攔上一輛黃包車朝英租界拉去。朱勝文看著曾紀澤遠去,心中萬分惆悵。一方麵對這位毫無一絲大清侯爵架子的中年人,生出幾分敬佩之心和忘年之交一般的親切感,對於亦師亦友的曾紀澤的離去當然心中頗多不舍。另一方麵,知道曾紀澤即將要去的地方正是這些天一直向往的漢口租界區,沿著那個方向走一定能夠找到俄國人的“亞曆山大教堂”,就一定能找到米神父,也就一定能找到拉伊莎。朱勝文出神地看著曾紀澤離去的方向,眼中流露出的是那樣的哀傷和落寞……

車夫曾二魁把車停在路旁,係好馬鎖好車,喊了朱勝文歸隊,領著大家往江灘上的碼頭走去。來到碼頭入口旁邊的一間不大的二進屋子,上麵掛著一個“長和川”的小招牌,推門而入,大家也跟著進去。

外間橫放兩張長方桌,每張桌子配一張凳子,桌上都放著些筆墨紙硯及文書、單據等物,兩個盤辮的辦事員在各自桌上極快地打著算盤,並不時在紙上寫寫記記。裏間一張大班桌豎放,桌前兩位二十多歲的青年男子正坐在椅子上談論著事情。其中一位年紀稍大,身高還好,眉眼清秀,麵色微黑,身穿棉布大祅,頭戴瓜皮帽的長辮男子,看到大夥過來,站起身,衝車夫笑道:“二魁,來得挺早的嘛!茶船還沒到呢。小夥子們先在沙發上休息下,船到了卸完了茶你們就可以上船走了。”他一邊說一邊指著旁邊靠牆地方放著的,幾張連在一起的水藍色半舊天鵝絨提花布藝sofa(即沙發,舶來品,19世紀中葉引入大清),示意大夥坐。

二魁先同另一位和曾清平打扮差不多的麵色稍白的年青人打了個招呼,然後對曾清平說道:“遠哥好!……平哥,一共六個人,交給你了,我的任務完成了。車還鎖路邊呢,我先回了。”然後對小夥們說道:“你們幾個一路上要聽平哥的話,他會帶你們到羊樓峒的。”說完拿出一張人員接收單據請曾清平簽字,簽好後轉身帶好門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