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艱難的生存處境,已經到了“一家新店開張,就有一家現有的店要關門大吉”的程度。倘若對於“敵人”的事情一無所知,試問要如何在這個餐飲業的戰國時代裏存活下去呢?
經營餐飲店,必須要視同於一場如何打敗對手的“遊戲”,定期去調查競爭對手的狀況。因為競爭對手可能會改變菜單、舉辦活動什麼的,所以有必要保持兩個月一次的調查頻率。
不過,我所說的競爭對手,並不僅限於同業種的店,這一點務必請各位銘記在心。視之為首位競爭對手的,應是在用途與使用目的上與自家店相同的店。例如,以前專門從事外送到家服務的比薩店開始實施外帶服務以後,對於原本專門采取外帶方式,或是部分經營模式采用這種方式的店家而言,就是出現了新的競爭對手。
此外,以居酒屋為例,如果附近有常用來舉辦宴會的中餐廳或日本料理店,即便大家的菜品隻有一半重疊,也要視為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接下來,則要依據相同的顧客平均消費額、相同類型、相同行業的順序來找出競爭對手。
這項工作完成之後,接著就要調查這些競爭對手位於鄰近的什麼地方。
那麼,調查的範圍該設定到怎樣的程度呢?
這就要以個案的方式來討論,無法一概而論。不過,如果是車站前的熱鬧地段,第一輪商圈大約設定在500米、第二輪商圈為1公裏、第三輪商圈為2公裏左右。倘若為大馬路旁的店家,那麼就要把範圍再拉大些,設定為1公裏、3公裏、5公裏。
設定好之後,就要以自家店為中心,在地圖上把這些商圈的範圍圈出來。描繪出來的商圈有可能不是完整的圓形。
比方說,當附近有幹道、火車軌道或是河川經過時,商圈就不得不被截斷。你可以想象一下,現在有兩家店都可以列入競爭對手的名單,一家在過橋後距離100米的地方,另一家則在同一邊距離200米的地方,對於顧客來說,前往後者這家店反而比較方便,因此應將它視為比較強勁的對手。
競爭店地圖畫好之後,就要對分布在地圖上的競爭店家按照以下順序:(1)相同的用途或目的、(2)相同的顧客單價、(3)相同的經營形態、(4)相同的業種,分別標示不同的顏色。
例如,可采取這樣的方式:對(1)標示紅色記號表示須注意,對(2)則標示黃色記號以提醒注意。製作完成的地圖張貼在餐廳辦公室的牆壁上,以此激發自己及員工“與這些店奮力一戰”的戰鬥意識。
這些經過挑選出來的潛在對手店家,必須定期進行競爭對手的調查。一般來說,範圍定在500米的話,大約會有15~20家左右的競爭對手,這些店家就會成為定點觀測的對象。
可以先規劃安排行程,以1個月走兩三家店、3個月看完一輪的方式,輪流巡視。至於位置較遠的商圈,每年至少得去看一次,以便掌握當地的特色與變化。
如何得知附近地區有哪些店家,可以利用電話簿和網絡來檢索查詢。僅僅透過這個方式,大約就可以涵蓋到80%的競爭店了。最好是自己親自以走路的方式去走走看,如果是500米的範圍大約兩小時可以觀察一圈,時間不夠的話也可以以車代步。總而言之,調查競爭對手的工作必須定期進行。
長期調查競爭對手,並應確定視察重點,定期執行。
31.以該地區的三四名為目標
與大型店家正麵宣戰不會有勝算
既然要開餐廳,就要以成為當地的第一名為目標。不少人都有這樣的雄心壯誌。
但是我反而希望大家隻要以成為“該地區三四名的個人店”為目標就好。我們所要開的不是第一名的店,而是“獨一無二”的店。
可是,為什麼說是三四名呢?那是因為,如果你是以成為當地第一名(或者說是營業額最高)的餐廳為目標的話,自然而然,你就得要正麵迎戰當地的大型連鎖店了。下麵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
我擔任谘詢顧問的某家居酒屋,位於日本東京近郊,可是後來卻有某家大型的居酒屋連鎖店,前來附近新開一家規模很大的店。按照常理,這種時候店家一定會展開促銷活動,大量發送半價優惠券和“一杯免費”的飲料兌換券。
這家大型連鎖店自然也不例外,如火如荼地推出了這樣的活動。這類的攬客活動通常為了吸引顧客會持續進行一至兩周左右。然而,一個月過去了,他們卻絲毫沒有停止發優惠券的意思,於是,此舉開始對周邊的個人店家造成影響。這樣的活動在該地區持續了3個月。
這不得不說是項異常的舉動,而且他們的意圖再明顯不過,他們想要一舉擊垮當地的店家。這樣的做法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太過分了,而且違反了遊戲規則。結果,當地有8家店被迫關門倒閉。
後來聽說,這家店的店長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一心隻想創造自己的業績,才膽敢采取這樣的策略。盡管大型連鎖店不見得都會使出這麼卑劣的手段,可是,人家畢竟有采取這種作戰方式的本錢。
因此,我希望各位能夠記住,千萬不要挑起類似這樣的折價大戰。“對方可以,我們店也可以”,這種魯莽行事的態度犯了大忌,而且根本沒有理由要去搞一個這樣的活動。
當我這樣說的時候,經常也有人義正詞嚴地加以反駁,說是要“對抗惡劣財團”,但這是更大的錯誤。
從規模、采購、資金等方麵來考慮,我們就算與大店一同站在競技場上正麵決鬥,也絕對沒有勝算。持續對抗下去,隻是無謂地消耗體力罷了。就讓那些大型連鎖店居於當地第一名又何妨?
個人餐飲店所要決勝的地方並不是那樣的競技場,大型店家所做不到的、他們沒有的個性與堅持,才是我們最大的武器。
個人餐飲店,就算隻是做到當地的第三四名也無所謂,我們的目標是營業額能夠穩定地增長。
與實力雄厚的大型店家從事低價競爭是沒有勝算的,應重新思考營業的重點。
32.地點不佳的地段也可經營有成
目標顧客群並非隻光顧地段最好的店
人們常說,一家餐廳能否生意興隆的最大關鍵是看“地段”條件如何。
人煙稀少的住宅區自然比不上車水馬龍的熱鬧地段;同一棟大樓中,二樓和地下室怎麼也不如一樓的位置有利。這些的確是事實。
但是,比較起地段來更要優先思考的是:我們鎖定的顧客對象是哪一個族群?我們想要塑造的是怎樣的一家店?
於是必須引用行銷的概念。舉例來說,如果地點是在人潮聚集的車站附近,那麼,除了居住在車站周邊的人之外,往來搭車的學生或上班族就幾乎全部都是鎖定的顧客對象。
如果是位於商業街沿線的區域,當地的居民便是主要的對象。此外,如果這家店的位置是在巷子裏,哪怕距離車站隻有30秒鍾的步行距離,而且與站前店家的目標客群相近,也必須改變策略才行。
選擇地點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鎖定怎樣的客群為目標?這甚至會影響到塑造這家店的方法與理念。反過來說,為了配合這樣的地點,我們必須打造出一家怎樣的店,也就比較明顯了。
一般而言,在熱鬧的商圈或站前地段餐飲店的數目很多,宣傳效果與房租也都高。但即使考慮過這些因素都還是覺得要距離車站近一點比較好的話,那就挑選這樣的地段也無妨。不過,如果願意多花一點宣傳費來增加顧客回流率的話,這時候就會多出一個可以選擇其他地點的選項。
同時,如果開設的是個人餐飲店的話,在租借店麵的時候會出現種種的限製。資金是一個問題,向金融機構融資的時候,需要牽涉到個人的信用能力。
與大型連鎖店相比,個人餐飲店確實處於相當不利的地位,可以選擇的範圍就受到了某種程度的限製。所以,必須對“打算投資的資金”或“必須借貸的金額”進行預算,然後分析“在這樣的條件之下,開店還有沒有利潤。”
經常聽到“我開的店就是因為地段不好所以才沒生意”這樣的說詞,其實,這是在考慮該地段與投資額能否形成商機時判斷錯誤的結果。
我經常為了開店而去查詢房地產資訊,總聽到房屋中介公司的人問起:“請問您的預算大約是多少?”對於這樣的問題,我隻能回答:“隻要合乎市價都無所謂。”這是因為隻要剛才所談的選擇方法沒有弄錯,那麼租金的部分確實“隻要合乎行情,收多少都沒問題”。
實際上,我有位客戶所開的拉麵店,明明地段不是很好,卻在不過120平方米大的空間就可以創下每個月800萬日元的營業額。這就是所謂“怎樣的店”以“怎樣的人為對象”而“開在怎樣的地點”三者吻合一致的明證。
就是說,絕對沒有地段不好所以生意不好這回事。又比如下麵這家店的例子。
這家店位於某棟大樓的3樓,而且這棟樓的構造很奇怪,客人要進這家店的時候,不能穿過建築物的內部上去,而是必須要特地繞到建築物的外側走鐵梯上去,所以客人都必須多走上一段路,就連我自己每次要去拜訪這家店時也不例外。於是有一天,我不情願地一邊嘟囔著:“這樓梯到底有多少級啊!”一邊數了數鐵梯的級數。
總共是64級。於是我向店家提議將店名命名為“64STEP”,結果,這名字就成了這家店的賣點,特地爬樓梯上去反倒成為該店家的一項吸引力。
這可以稱得上是一次將現有的地段條件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漂亮案例。
所謂的最佳地段,會隨著各店家的理念而有所不同。請挑選合乎自家個性的店麵。
33.震撼價能瞬間抓住顧客
光有合理的定價還不夠,還要推出震撼價
對於餐飲店而言,再也沒有比為餐點飲料定價更困難的事了,大家都為此大傷腦筋並且不斷在這方麵犯錯誤。
在設定價格的時候,不但需要計算成本比例,而且還要考慮到競爭對手的定價策略。可是,顧客對於在某家店所支付的金額覺得便宜還是昂貴,卻不隻是基於與其他店家所作的比較、或是餐點與飲料的口味而來。
顧客所認為的“價值”,關鍵在於能否滿足他們的使用目的,也就是他們能不能夠從店家身上得到舒適的“時間”與“空間”的意思。“滿足”這種感覺,一旦超越了既定的水準就會變成“驚訝”,最後就會達到“感動”的程度。如果要通過價格麵來反映這件事,那麼就是我所說的震撼價。
“這個好便宜喔!”
“裏麵用了這麼好的材料,竟然還可以有這麼低廉的價格!”
能夠引起顧客這種感覺的就是震撼價。
假設你偶然進到一家不常去的西餐廳,點了漢堡排飯,價格若是680日元的話,你大概會覺得很普通:如果價格是630日元的話,你大概也隻會淡淡地覺得還不錯而已;可是如果是490日元的話呢?恐怕你就會驚呼:“哇,好便宜!”當然,這和你期望值的大小也有關係。
店家在設定價格的時候,通常都是先計算成本,然後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潤來設定;或者是參考競爭對手的價格,定出一個比對方高多少或低多少錢的價格。
然而在設定震撼價的時候,就沒辦法使用這種一般性的模式。
“不定出這樣的價格就沒有利潤……”這樣的思考模式絕對不可行,必須拿出“即便是要將通常控製在35%以下的食材成本率提高到50%也在所不惜”的魄力。經過這種策略所得出來的價格,再去對照其他競爭對手的定價,然後才能夠定出最後的價格。
震撼價的目的是為了要瞬間抓住顧客的心。所以,重點在於將某商品從前述ABC分析中的B組,提升到A組的品質,為菜單上製造“高低起伏”的創意。
震撼價就是在這樣的意義下由自己采取“攻勢”所設定出來的價格,是具有戰略性的定價。
利用震撼價來震撼顧客的心,讓整份菜單都綻放光芒。
34.設定價格的竅門
訴諸顧客心理,使之產生物超所值的感覺
有人說:“如果別家店的價格都設定得越來越便宜,那麼自己的店就來個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設定得貴一點的話,說不定反而能引人注意,變得暢銷。”這是哪門子的謬論!這樣做能夠令營業額增長才真是奇跡。而我並不想製造奇跡,讓我所承接谘詢業務的客戶們所經營的店家全都轉虧為盈,才是我的工作。
這件事暫且先按下不談。價格固然可以大幅左右一家店的營業額,設法去訴諸顧客的心理,也能為所設定的價格產生出新的價值。
舉例來說,我認識的某家壽司店,他們的握壽司賣得很好,僅這一項商品的流水就支撐著營業額的一大半。
就一家壽司店而言,主力商品賣得好自然是件令人高興的事,但是,這樣的情況卻對營業額造成了限製,很難期待會有更佳的表現。於是,這家店便將生魚片、炸物等設計成“禦膳”套餐,追加為新的菜單。
但是這道套餐卻一點也不好賣。於是,我向店家建議,要用心開發出自創的單品料理。
自創單品料理,通常製作上必須比其他的商品費工夫,而且要采取高單價的路線,這就是它的重點所在。倘若在“禦膳”當中加入這樣一道自創料理的話會怎樣呢?由於這道菜本身單價就高,如果能與其他數道菜組合成套餐的話,就可以帶給客人“賺到了”的這種物超所值的感覺。
此外,菜單內包含自創料理,也可以提升店家的整體形象,於是“禦膳”就在加入了單品料理之後開始暢銷。
正是因為這樣,才有必要特別設計出自創的單品料理。而且事實上,加入了這道料理後,這家店的“禦膳”銷路確實比過去好了許多。
某家燒烤店也有類似的例子。燒烤店講究的是食材,因為“燒烤”的工作是由顧客自己動手;顧客上門的時候不會是一個人來,而是會結伴同行,點餐的內容也是一次出齊。
當顧客看到每一樣商品的單價時,都不免覺得“好貴”,在考慮到結賬時要付出的金額之下,大家點餐的時候都顯得格外地慎重。
怎樣才能讓價格更合理一點呢?於是想出了做成套餐的點子。通過將數種肉品加以組合的方式,使得結賬金額計算起來變得困難,但是仍然可以讓顧客產生出物超所值、“賺到了”的感覺。而且因為套餐已經提供了相對便宜的感覺,所以單點的定價就可以設定得貴一點。
從事這種套餐式售賣的燒烤店,他們的套餐都瘋狂似地暢銷,營業額也都大幅度地增長。這也是一種下工夫的方式。
狀況如果換到拉麵店的話,就可以考慮采取以下的定價方式。
假設目前一碗拉麵的價格為680日元,而男士們通常光吃一碗拉麵是不會飽的,這時候,煎餃就可以發揮他擔任配角的威力。那麼,價格該設定在多少才好呢?答案是300日元。因為這樣一來,吃拉麵配煎餃就可以拿1000日元還有找零。
商品的價格理論上可以隨便你自由設定,但是這其中存在著“一道牆”的事實,卻是你不能不預先認識的。1000日元與990日元之間雖然隻有區區10元的差距,然而就顧客心理上的感受來說,卻是隔著一道大大的牆。
各位現在應該可以了解到,我們往往一落座就會議論的菜單價格,其實裏頭交織著眾多複雜的要素。這些交織的要素當中,包含著“基於某種理由”、“基於某種動機”的意思在內,而且也非要有其意義在內不可。就這層意義而言,我們可以說,價格是彰顯店家理念的工具。
不是光便宜就好,要花心思設定出讓顧客感覺到“物超所值”的價格。
35.泡沫經濟下的2500日元戰爭
烽煙四起
日本的餐飲業素有“居酒屋文化”之稱,從世界的角度來看,確實相當具有特色。然而,居酒屋如今卻有一道“牆”擋在前麵,令業者苦不堪言。這道牆就是“2500日元的平均消費額”。
瞄準了這項2500日元的平均消費額,整個餐飲業不分業種與經營形態,全都卷入這場白熱化的激烈競爭當中,我將其稱之為“2500日元平均消費額之戰”。
關於平均每一位客人進到一家餐飲店所有吃喝的花費為2500日元這一點,不同業種和經營形態的人,也有不一樣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