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營業額成長的秘訣(3 / 3)

例如是有人持這樣的看法:

“本店又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店,沒有辦法讓每位客人掏出2500日元來。”

也可能有人這樣說;

“我們店裏的平均消費額比那個高得多了!”

其實,2500日元的平均消費額,原本是居酒屋顧客的每人平均消費額。那麼,為什麼居酒屋卻會為這道2500日元的障礙牆所苦?這說起來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那時候,新式的家庭式餐廳剛剛登場,這類店所製定的方向,是采取比當時的平均消費額1500~1600日元要稍微高一點的定價,走高級一點的路線。

然而沒多久,就遇上了泡沫經濟的崩潰。狀況之惡劣,隻能以“水深火熱”來形容。於是,原本鎖定的價位稍高策略,也不得不順著消費者追求便宜的心態而改弦更張。在泡沫經濟崩潰後的那幾年,一直都持續著這樣的狀態。

便宜理所當然,但還得要美味才行

就在這樣不景氣的狀況中,顧客的心理改變了。從原本“隻求便宜就好”的心態,開始轉變成“光便宜是不行的”。

這是幾年前的事了。消費者已經習慣了低廉的物價,現在光是便宜根本無法打動人心,大家開始對品質有所要求。便宜是理所當然的事,同時還得要兼顧美味,人們追求的是更有價值的東西。

在這樣的狀況下,原本平均消費額比居酒屋高的意大利餐廳、法國菜餐廳也都紛紛加入這場“2500日元的戰爭”。這些餐廳為了降低顧客的平均消費額,將原本定價4000日元的套餐降至3000日元,足足便宜了1000日元。

針對這項舉動,居酒屋為了保住顧客也隻好把原先的2500日元再往下調降500日元。然而調低500日元卻已經是極限了。所采取的方式是將原本賣得很貴的東西“大幅”調低售價,而原本價格比較平實的東西,就隻是“降個意思”。

結果這場仗打下來,哪一邊占了上風呢?

最近的消費者,越來越傾向於集中在同一家店搞定用餐和飲酒,而不像過去那樣會一攤接著一攤地轉戰各店,換言之,就是形成“晚餐化”的趨勢。

這就意味著:不管是居酒屋也好,法國菜餐廳也好,甚至是賣方喜燒的店也罷,大家都非得投入這場“2500日元平均消費額之戰”才行。

用什麼方法才可以在這場戰爭中勝出?下章將分曉。

想要在平均消費額2500日元的戰爭中勝出,就別讓顧客一攤接一攤地轉戰。

36.將“每人平均消費額”改為“每組平均消費額”

新式計算方法

為了打贏這場2500日元的每人平均消費額大戰,我們必須要改變過去對於營業額的觀念。我將此稱之為“餐飲店新公式”。

在以前,幾乎所有的餐飲店都是以“每人平均消費額×來店人數”的方式來計算,然而這樣的方式近來卻有越來越行不通的趨勢。甚至還有2400日元、2200日元再下滑的可能發生。更何況,顧客上門的次數也開始減少。

因此我試著將過去用以作為計算基礎的每位顧客的平均消費額,轉換為“每組顧客的平均消費額”。換言之,不再是以每一位顧客所貢獻的營業額作為計算的基準,而是改為以一個群組的客人為單位來計算平均消費額,即“每組平均消費額=每人平均消費額×1組的人數”。在這個計算公式下,就表示可以利用“提高每人平均消費額”或“增加1組的人數”來提高營業額。

舉例來說,如果上門的顧客是一對情侶,那麼人數當然就是兩個人。如果上門的顧客是一家人,那麼可能就會有三四個人。而如果客人是來店裏舉辦宴會的話,人數就會更多了。

因此,像是情侶這種人數較少的情況下,提高每人的平均消費額便能帶動營業額增長。相反的若是一家子上門的情形時,通常這一次用餐所要花費的預算都早就計劃好了,所以不可能去提高每人的平均消費額。這個時候便必須要改變策略,將目標鎖定在顧客上門的需求。於是我便試著將每人平均消費額代換為“餐點的平均單價×數量”。

比方,當每人平均消費額從原先的3000日元下降到2800日元的時候,倘若能夠采用這套公式,就可以將5道菜所支出的3000日元,透過加點一道菜,變成6道菜同樣支出3000日元,在毋須降低消費額的情形下,達到令顧客感覺相對便宜的效果。

換言之,我們用來提升營業額的手法,是借“建議點選單價高的餐點”或是“讓顧客多點幾道菜”的方式。

不過,建議點選高單價餐點的方法,隻能夠用在情侶身上:而且使出這個手段還會有嚇跑客人的危險。所以還是思考如何讓客人增加點菜的數量才是比較可行的辦法。

方法之一是讓顧客加點飲料或甜點。其實隻要觀察顧客的用餐狀況,適時地建議追加點餐,就可以收到不錯的效果。

此時,另一件必須思考的要點是“就座率”與“周轉率”。

所謂“就座率”,是指整間店共有多少個座位,以及這些座位的使用率如何的意思。

舉例來說,即使店裏的情況是客滿,但是在4個人的桌位卻隻坐了3個人,或是兩個人的桌位隻由一人占據的情形下,那麼便會拉低了就座率,使效率變差。

這當然也會視經營形態而異,不過通常就座率平均都定在80%,降到70%左右就算差了。如果想要衝高到90%的話,那就必須要采取並桌的手段才辦得到。為了提高此一就座率,還必須重新思考店裏的排列布置方式,確認有沒有閑置的空間。同時也要思考,采取怎樣的帶位方法才能令顧客感到滿意,在配席的方式上下工夫。

所謂“周轉率”,就是假設就座率為80%的狀況下,總共有50個座位的店家,如果一天來店的客人為40人,這樣就算是周轉一次。不過,店家刻意想要提高這個周轉率,結果卻造成反效果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可不慎。

店家若是心懷惡意、故意製造忙碌氣氛、或是改用限時用餐製等等方式,通常馬上就會被顧客看破手腳,曉得“這家店想要快快趕客人離開”。與其如此,倒不如就讓客人稍微待久一點,然後再設法請他們加點一兩樣東西。

最後要思考的問題是顧客平均一年會來光顧幾次?如果一年大致會來3次的客人,可以讓他們變成來4次的話,營業額同樣可以有20%的增長。

轉換觀念,改用“每組客人平均消費額”的計算方式來提高營業額。

37.開發自創菜品

並非“前所未有的”才算自創菜品

個人餐飲店想要與別家店有所區分,光是提供到處都有的餐點或飲料是不行的,而必須拿出一些別家嚐不到的、具有獨創性的、特殊的自創菜品才可以。

用什麼方法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呢?首先,你必須先弄清楚自創菜品的定義。

大家往往以為“第一次看到”、“以前沒嚐過”才叫做自創菜品,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所謂飲食,是奠基於一個國家長久以來的文化,而在某個地域落地生根的餐飲傳統。因此,基本上的屬性原本就比較保守。

顧客所追求的並非是“從來沒吃過的東西”,而是在自己所知道、所嚐過的範圍內覺得“美味”而“稍加改變過的菜品”。所以,如何巧妙地挑選食材與烹調方法,才是第一項重點。以下依序列出五點最能討好顧客的方法。

(1)在裝盤方式和使用的器皿上下工夫;

(2)改變調味料或香料的搭配方式;

(3)改變食材的組合方式;

(4)改變烹調的方法或烹調的組合方式;

(5)使用獨家的食材。

其中,第二項重點是以人類的五種感官為訴求對象。

針對視覺方麵,在裝盤、色彩搭配、盤飾上下工夫頗有效果;針對聽覺方麵,比方說可以直接在客人麵前表演鐵板上吱吱作響的烹調方式;在嗅覺方麵,可以運用香料來加分;而在觸覺方麵,或許就可以設計成以手取食的方式來享受直接的觸感。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各位就可以了解到所謂的自創菜品,其實並不如想像般的困難。重點在於點子。下麵有一個親身的經驗。

我曾經在一家炭烤店工作過,這家店所主打的強項無非是食材新鮮,因此他們製定的方針就是所有的食材都要從北海道運來。菜單也是朝著這項準則來開發,而且其中大半的菜品都已經決定了。但是我卻認為,無論如何都得要有自創菜品才行。

該怎麼做才好呢……?於是我再一次地確認食材的內容,發現在開發菜單的時候,有好多種食材沒有利用到。其中就有SAROMA湖所出產的牡蠣,這種牡蠣可以說是保證美味,但是體型較小賣相不佳,所以沒有被選用的理由也在這裏。

難道不能想個辦法去運用它嗎?我不斷思考著這個問題,然而還是一直想不出點子。

直到有一天,為了確認食材進貨渠道的供應無虞,於是走了一趟北海道的漁港。我在那裏剛好見到當地的漁夫們,把剛從海裏打撈回來的海鮮,不用鍋,而是倒入一隻罐子裏,用酒來蒸。

這是何等地豪邁!而且看起來好吃極了!“就是這個!”當時這個點子便在我腦海裏閃現,而靈感便是來自此處。於是,我便采用了將牡蠣放入圓筒罐裏,利用炭火以酒蒸煮的這個方法,並且把它追加到菜單裏。

用罐子來煮食,感覺上就很有漁夫料理的味道,更何況還可以直接在客人麵前烹調,聽著它蒸煮時的聲音也是一種樂趣。

這一道我所開發出來的自創菜品,現在已經穩居於這家店人氣商品的寶座。

自創菜品的決勝關鍵在於點子,要重視靈感產生的瞬間。

38.掌握宴會需求衝高營業額

增加小型宴會

對於個人餐飲店來說,“尾牙”、“春酒”等歲末年初的員工聚餐活動是衝高營業額的好機會。

宴會時顧客人數多,而且這種具有特殊目的的場合,顧客的平均消費額通常也比較高。此外,由於是采取事先預約的方式,可以掌握這部分的食材進貨量,從而減少無謂的損耗。

宴會的好處還不止於此。宴會可以帶來平常沒來過的客人,是得到新客人的大好機會。

大家通常提到宴會時,總免不了想到“尾牙”、“春酒”之類,可在這些時候,大型餐廳和連鎖店會是你最大的競爭對手,而這一點對於個人餐飲店極為不利。然而,這是因為大家的思考都太局限在“尾牙”和“春酒”的緣故。

以整年來說,宴會的次數正在逐漸減少。過去大多數企業所采取的終身雇用製也遭到取代,考核標準采用能力主義的企業逐漸增加。因此,“歸屬於某一個企業”的想法也漸漸淡薄。宴會次數的減少,多少也是受到這種背景的影響。

但取而代之的,過去所不曾看到的小型宴會,卻可以在精心的安排設計下而得以成長。個人店所要鎖定的目標,就在這裏。

舉例來說,公司裏的某個部門或小組剛完成一件案子而想要“放鬆一下”就是一種可能;參加完朋友的婚禮後再來個小聚會,也是小型宴會的範圍;慶祝聖誕節、生日等等的聚會同樣算是宴會;最近流行的“聯誼會”更是小宴會的一種。由此可知,宴會其實一年到頭都以各種形式在上演著。

如何掌握住顧客的需求,並非僅靠張貼“本店提供宴會服務”的消息就可以吸引到顧客的目光。

建議的做法是,先依照心目中的顧客名單寄送DM,舉辦試吃會。預期這一舉措可以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但也可能埋下煩惱的伏筆,尤其是主要為吸引新顧客的店,風險會更大。所以,店家要先備妥幾種價位的組合,請他們過來試吃。

當宴會的訂單進來之後,接下來的重點就是確實掌握該宴會(聚餐)的舉辦目的,來提出符合需求的貼心服務。例如,“聽說今天各位是基於××的目的來舉辦的這次聚餐,因此本店特地準備了這道菜”,即便隻是在裝盤的方法上多下了一點工夫,也會給顧客留下好印象。

想要得到顧客的滿意,首先要設法讓他們“感到快樂”,這件事也關係到能不能因此吸引到新的顧客。

場地較小的個人店家,要爭取的是全年因應各種需求而產生的“小型宴會”。

39.消滅五項不必要的損耗

明白為何出現損耗

前麵我們介紹了多種可以提高業績的方法。但是業績提高了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利潤的話,那麼在經營方麵想必是不良好的。

因此,店家務必要確認的是,店裏每天大約會產生出多少的損耗。單是通過降低損耗,就可以對利潤作出相當大的貢獻。而且,減少損耗實質上也可以連帶降低成本率,同時也就提高了獲利率。一點點的損耗,日積月累之下,也會形成莫大的損失。那麼,可能會產生的損耗有哪些呢?

餐飲店的損耗,大致上為以下5項:

(1)保管上的損耗(腐爛變質形成損耗);

(2)采購上的損耗;

(3)出錯菜造成的損耗;

(4)退貨導致的損耗(被退回、剩餘沒吃完);

(5)係統導致的損耗。

其中(1)和(2)屬於直接損耗,(3)、(4)、(5)為間接損耗。依序來看看它們是什麼意思。

餐飲店將食材儲存於冰箱雖然是常識,但要是不了解食材的特性,有可能反而讓食材提早腐敗。這就是保管上的損耗。

比方說,在南北貨的存放上,必須注意廚房中的濕度和空調、適度地換氣等。必須再一次確認,有沒有因為腐敗而導致的損耗,食材的保管方法等都要納入檢討。

因采購而導致損耗的例子,比如食材的訂貨量超出了需要的數量,因而造成了無謂的浪費。另一個可能的情形,是在烹調的過程中,突然發生食材不足的狀況,而必須在附近的市場采購。這部分的食材費會比平時來得高,也要算入經費的損耗。

食材的采購會牽涉到當天的氣候、有無預約等種種因素。因此,負責處理采購事務的人,必須精通廚房與行政兩方麵的事務,因為在食材進貨的時候他必須懂得驗貨、判斷過與不足。

出錯菜導致的損耗,務必要把它減低到零。出錯菜的事,在餐飲業來講算是時有所聞。但隻要多一點點的注意就可以有效地防止。

首先要徹底執行複誦的工作。在客人點餐的時候,大聲(聽得清楚的聲音)將客人點餐的內容複誦出來。在遞送點菜單時,也要正確無誤地把餐點或飲料的名稱、數量告知廚房。這樣就可以有效降低因為出錯菜而導致的損耗。

順便一提,根據我以前的一項調查,平均每個月出錯次數會達到五六次的店家,就占了全體的55%。更教人驚訝的是,回答每天會有一次的店家,竟然高達10%。你的店出錯菜的頻率如何呢?需要自我檢討一下。

關於因退貨所導致的損耗,其中之一是被打退回。例如,客人因為“這道菜的味道怪怪的”、“菜裏摻雜了別的食材”等等理由,而退回先前所點的餐點,這也會造成相當大的損失。

另外一項是吃不完而剩餘。尤其以宴會時的剩菜最為醒目。顧客吃不完的剩菜隻能夠倒掉,就結果來看同樣屬於損耗。

而且,就顧客的立場而言,看到食物吃不完也會產生不劃算的感覺。“下次少叫一點好了”,當客人這樣想的時候,就會影響到店家的營業額了。所以,必須在分量與裝盤的方式上用心設計安排才行。

最後要談的是係統導致的損耗,它所指的是因店家的係統上的問題而發生的損耗。

舉例來說,服務生與廚房工作者的合作方式如果出了問題,就會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發生損耗。還有,如果損耗是出自於采購遞送的方式、確認的方法、控管的做法等等的話,也應算入這個部分。

除此之外,由於失竊、試吃會舉辦過多,或因為感覺遲鈍而導致的損耗等,也是經常可能發生的現象。

隻要多付出一點點的用心,徹底執行必要的作業,就能防止這類的損耗產生。而且,首先要讓全體員工重新認識一項損耗可能造成的後果,並且設想出具體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