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適度高糧價有利於中國走出通縮陰影(2 / 2)

道理既明,2004年糧食流通全麵放開以來,政府實際上也一直在進行這方麵的努力。曆史性地取消農業稅,提高農民種糧補貼,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臨時收儲政策等,莫不是為了提高農民的收入而努力。實際上,自2004年以來糧價是穩步提高的,但是由於2007—2008年國際基礎性商品價格的大漲,吞噬了糧價上漲帶給農民的相當一部分收益。並且這兩年國內也麵臨著較為嚴重的通脹壓力,國家並沒有進一步的大動作。一個典型事件就是麵對上半年國際糧價暴漲的形勢,我們並沒有適時擴大糧食出口,一個關鍵考量還是擔心農產品價格短期內上漲過快。當然這種穩步推進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提高農民收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政府提高農民收入的決心顯然是沒變的。在2008年下半年國內經濟大幅下滑的情況下,政府在除夕的前夜決定大幅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就彰顯了“穩農增收”的長期政策取向。

農業是中國就業最大的部門,農民是中國消費力最弱的群體,提高糧食價格、增加農民收入,在經濟下滑、就業困難的情況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前麵說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城市工人的收入跟著提高,社會整體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擴大內需才有希望,整體經濟才有望走出通縮的陰影。

讓糧價回歸到合理水平,讓農業獲取平均利潤,應該是共識,問題是要選擇一個恰當的時點,也許現在就是好時機。第一,處於通縮風險下的經濟環境為糧價的提高提供了客觀條件。我們知道,宏觀調控的目標之一是穩定物價。在CPI高起時,國家如果提高糧價,由於糧價號稱“百價之基”,必然會帶動CPI的進一步提高,加大經濟運行風險,也背離了宏觀調控的目標。當前CPI連續數月下降,經濟存在通縮風險,此時適度提高糧食價格不但有利於提高農民收入、擴大農村內需、刺激經濟複蘇,還有利於防止經濟演變為真正的通縮,造成更大的經濟風險。

第二,糧食供求關係的平衡也為適度提高糧價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條件。中國的糧食生產是分散在億萬農戶中進行的,當糧食供求緊張、價格上漲時,農戶的惜售心理會加劇糧價的上漲,此時,若國家進一步提高糧價,隻會使惜售心理更加強烈,從而容易導致糧價漲到一個非正常的水平。由於當時糧食供給僅處於平衡,政府缺乏調控的“籌碼”,糧價容易失控。目前經過連續5年的增產,糧食庫存大為充裕,此時政府提高糧價,步調、幅度皆可自由調控,因為此時手中有足夠的籌碼。

第三,近日美聯儲公開宣布了高達1.15億美元的印鈔“輸血”救市計劃,而歐洲央行本周可望宣布調降利率兩個百分點至1%的曆史新低。3月12日,英國央行宣布回購20億英鎊國債。3月18日,日本央行將每月回購長期國債的額度從1.4萬億日元提高到1.8萬億日元。瑞士也拋售本幣進行貨幣貶值刺激經濟。通脹有可能卷土重來。事實上,3月份,國際大宗商品已表現出強烈的反彈跡象:紐約油價重升50美元的高位,而倫敦銅價亦創下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點。因此,抓住當前有利時機,提高糧價更顯迫切。

適度提高糧價,有利於提高農民進城打工收入及從事農業生產的收入,這從根本上促進了巨大的農村市場需求的啟動,從而刺激經濟複蘇。同時,我們看到,處於通縮陰影和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狀況的經濟環境又為國家適度提高糧食價格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時機,近期國家提高最低收購價小麥的銷售底價應該被視為一個良好的信號,我們希望國家在銷售臨時存儲稻穀乃至常規的儲備糧時,也能抓住有利時機,穩步提高銷售價格。

(此部分完成於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