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世界糧食價格波動可謂驚心動魄,史所罕見。以四大糧食品種小麥、玉米、稻穀、大豆的CBOT價格為例。CBOT小麥指數年初以842.5點開盤,3月13日上漲到全年最高點1293.7點,上漲54%,隨後一路下跌至最低點481.8點,下跌63%。CBOT玉米指數年初以469.0點開盤,6月27日上漲到全年最高點791.7點,半年多時間上漲了69%,然後一路暴跌至311.6,下跌了60%。大豆價格波動則更加劇烈,用“過山車”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CBOT大豆指數以1223.7點開盤,先是上漲27%至1549.2點(2月29日),然後下跌30%至1091.1點(4月1日),再次上漲50%至1641.1(7月3日),然後一路暴跌62%至782.8點(12月5日)。CBOT糙米價格1~4月上漲63%,隨後下跌42%。
麵對糧食價格罕見的劇烈波動,我們自然會追問背後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什麼因素導致了糧價短期內的劇烈波動?
(一)供求變化難以解釋價格的劇烈波動
供需法則告訴我們:商品供求的變化會導致價格變化。當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趨於上漲;當商品供過於求時,價格趨於下跌。如果僅從供求角度考慮,糧食價格短期內的劇烈波動意味著短期內的供求出現了劇烈的波動。2008年上半年,在國際糧價上漲最為猛烈的時候,“糧食危機”論甚囂塵上,也就是說市場將糧價的劇烈上漲歸咎於糧食的供不應求。那麼現在糧價的大幅下跌,是不是意味著供求關係逆轉、“糧食危機”不複存在了呢?糧食供求在一年之內真的發生了劇烈的波動嗎?
我們還是用數據說話。美國農業部每月均會發布權威性的世界糧食供求形勢報告,我們來看看它在上、下半年對世界糧食供求形勢的估計有何變化。我們選取2008年上半年6月份和下半年12月份的報告,小麥、大米、玉米三大糧食品種2008/2009年度的結轉庫存和庫消比數據如下:
12月份的預測值和6月份相比,小麥的結轉庫存提高了11.5%,庫消比提高2個百分點;大米的結轉庫存減少0.9%,庫消比下降0.3個百分點;玉米的結轉庫存提高了19.8%,庫消比提高2.6個百分點。除大米供求繼續趨緊外,小麥、玉米的供求關係開始緩和,但是並不顯著。大米庫消比仍維持在警戒線水平,玉米庫消比遠居警戒線之下,小麥庫消比稍顯正常,但是仍然比較脆弱。由此可見,全球糧食供求形勢上、下半年雖然有變化,但是沒有呈現出劇烈的變化。如果認為上半年存在“糧食危機”,那麼根據以上數據,“糧食危機”目前仍沒有消退。實際上,聯合國糧農組織不久前的一份報告依然認為:“糧食危機在許多貧窮國家並未結束。而糧食價格走低、金融危機惡化,以及信貸緊縮將可能造成糧食種植麵積下降,救助資金減少,因此明年饑餓人口可能繼續增加。”(央視國際12月10日新聞)實際上前後數據表明,全年大米供需不但沒有緩和反而趨緊,如果僅從供求的角度出發,大米價格下半年不但不可能暴跌,反而應該繼續上漲,然而大米價格仍然從最高峰回落了40%以上。因此,僅以供求的變化不足以解釋全年糧價的劇烈波動。那麼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
(二)糧價波動的美元因素分析
我們知道,“供求關係的變化一定導致價格的變化”的供需法則是以假設度量價格的貨幣價值不變為前提的。在金屬貨幣及“金本位”時代,這種假設基本符合實際。但是自從進入信用貨幣時代,特別是布雷頓森林體係解體後美元與黃金脫鉤以來,貨幣所代表的價值是不斷變化的,從而也就有了所謂的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這樣一來,即使商品的供求沒有發生變化,僅僅因為貨幣價值的波動就會導致商品價格的波動。美元在當今世界充當最主要的支付手段,國際貿易50%以上以美元結算,美元可以稱之為“世界貨幣”。由於國際商品價格基本以美元報價,因此美元本身的波動足以導致商品價格的波動;並且由於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糧食的國際貿易以美元結算的比例更高,因此國際糧食價格受美元波動的影響會更大。比較美元指數和玉米、小麥、大豆指數的變化,我們會發現二者之間的走勢高度相關。我們以小麥為例來進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