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在更大的時間跨度內,國內糧食價格的基本走勢也是和國外保持一致的。國內糧價也是在1995年至2002年經曆了一波大熊市之後,迎來了一輪長達6年的持續上漲時期。很多人誤認為,此輪糧價上漲始於2003年底,實際上糧價在2002年甚至更早的時候已經見底,然後處於緩慢爬升階段,隻不過2003年底上漲突然加速,令人印象深刻而已。
一個疑問就是,有如此嚴密的“防火牆”,為什麼國內糧價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呢?答案是貨幣因素加全球因素的影響。雖然糧食通過自給自足、不和國際市場發生關係,避免了直接受國際市場的影響,但是中國經濟的整體卻是深深融於世界經濟之中的。中國雖然不需要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糧食,但是卻需要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鐵礦、銅礦、鉀肥、天然膠等資源,而這些資源基本上都以美元結算。美元價值的波動導致資源價格的波動,而進口資源價格的波動最終影響到國內糧食價格。舉個例子,中國的鉀肥60%依賴進口,國際鉀肥價格因美元貶值而上漲,因而導致國內糧食生產成本提升,最終導致國內糧食價格的上漲。美元對國內糧食價格的影響是通過間接渠道實現的。因此,除非完全閉關鎖國,一國的商品價格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
另外,一國糧價同樣會受到該國貨幣因素的影響。實際上,我們認為糧價是反映通貨膨脹最好的指標。當糧價上漲時,我們首先應該警覺:是不是出現通脹了(即貨幣貶值)?其次才應該考慮是不是供給出了問題。1995年糧價暴漲是供給出現問題了嗎?不是,當年糧食增產4.8%,並且之前幾年糧食生產也是很穩定的。當年糧價暴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幣的對內貶值。當年不但是糧食,幾乎所有的重要原料物資價格都大幅上漲,顯然是代表價格的貨幣貶值造成的。此次持續到2008年上半年的通脹,是基於同樣的原因。糧食連年增產,然而價格在不斷上漲,伴隨糧食價格上漲的是全社會商品價格的普遍上漲,這是典型的通脹現象。如果僅是糧價上漲,而其他商品沒有出現普遍性的價格上漲,並不能稱之為通脹。但是曆次糧食價格上漲表明,當糧食價格上漲時,往往伴隨著其他商品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由此可見,糧價上漲具有很強的貨幣因素。糧價上漲往往是貨幣貶值的信號。
(四)結語
既然糧食價格的漲跌和貨幣具有如此密切的關係,那麼在預測未來的糧食價格走勢時,就要高度關注貨幣因素。
我們知道下半年國際糧價的大幅回落與美元的突然走強不無關係。考察自布雷頓森林體係解體以來美元的走勢,有人發現美元基本上是以6~7年為一個上漲或下跌周期。1995年初到2001年底,美元經曆了持續近7年的上漲,而2002年初到2008年中,本輪美元貶值亦持續6年多。按此推算,此次美元的走強有可能是美元結束貶值周期進入升值周期的信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持續七八年之久的國際糧食的牛市也許真得暫告一段落了。由於國內糧價整體走勢和國際的一致性,那麼國內糧價欲重拾升勢,恐怕也困難重重。
當然,現在各國為應對經濟危機,均大規模降低利率,通過發行國債甚至直接印刷鈔票來釋放流動性貨幣挽救經濟,過多的貨幣充斥於經濟之中,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通脹。因此糧價的未來走勢仍麵臨很大的不確定性。
(此部分完成於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