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進一步大幅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的背景是糧食連續5年增產,糧食已經處於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個別品種如小麥甚至是嚴重的供過於求。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的首要目標顯然並不是為了增加糧食供給、確保糧食安全,如果是那樣的話,維持糧食最低收購價不變就行了。因為經濟下滑,糧食的生產成本也隨之下降,收購價格不變,農民的種植收益是提高的,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並不會降低。然而政府不但提高而且大幅提高2009年的糧食最低收購價,顯然更主要的是著眼於“啟動內需”這個更大的命題。對農民的補貼和扶持不能再是“毛毛雨”了,中央對農民收入的增長顯然有更高的期待。剛剛結束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提出,計劃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這就意味著,12年後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後將達到8300元左右,經過努力可以達到更高水平。
因此,我們在分析糧食生產、糧食價格時,應著眼於更宏大的經濟背景。中央出台大幅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及相關強力補貼措施的背後是經濟下滑,中央對農村的問題異常重視,對提高農民收入的努力必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也就是說,隻要政策精神真正貫徹下去,農民的收入必將迎來一個大幅增長的時期,農產品的價格也必然會持續上升。
現在很多人在懷疑政府的政策舉措對糧食市場的影響。他們認為,中國糧食的現狀是供過於求,糧食價格將麵臨下跌的壓力,政策也不能改變這種趨勢。一些人對明年的最低收購價政策能否落到實處都表示懷疑:大幅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後,2009年能否有足夠的倉容來執行最低價收購?2008年小麥托市收購量占當年產量的40%,2009年收購價大幅提高,而種植成本卻很可能下降,這樣的話,明年的小麥托市量估計會大大高於今年,很可能達到60%以上,到時候政府有那麼多的倉容嗎?如果沒有的話,最低收購價政策會不會打折扣執行呢?如果那樣的話,糧食價格自然會下來。這種邏輯不無道理,而既往的事實也經常如此。但是這一次,我們不應該懷疑中央提高農民收入的決心,因為農民收入的提高關係到能否真正拉動內需,而內需能否真正啟動則關係到中國經濟能否避免下滑乃至走上可持續增長的坦途。隻要這種決心未變,那麼所謂的倉容將不再是問題,政府完全可能通過出口甚至補貼出口的方式來處理積壓的庫存,以緩解國內糧食供應壓力。2008年中國采取了臨時限製糧食出口的政策,我們相信,2009年該政策不僅會改變,甚至為了維持國內糧食價格,短期內鼓勵出口也是可能的。
可以說,促進農村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從來沒有如此緊密地和經濟增長聯係在一起。中國經濟30年來的高速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建立在農業補貼工業的基礎之上的,因為大家相信投資工業比投資農業能夠更快實現一個國家快速致富的夢想。事實也證明這種發展選擇是對的。但是,一種政策在一定時期內是合適的,並不意味著永遠是合適的。在新中國經濟發展的初期,基本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這一階段的產品是“供不應求”,隻管埋頭發展生產就是了。但是經過30年的發展,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這個時候不再是我們的生產能力不夠,而是相對於我們的消費能力來說,產能過剩、“供過於求”。這個時候強調消費對經濟的帶動尤其重要。怎麼樣提高消費?前麵已經講得很清楚,改變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收入,尤其是8億農民的收入,才是根本。因此,糧食作為最重要的農產品,其價格在經濟下滑的情況下也有望保持堅挺。經濟下滑,更多的農民會回歸農業,一畝三分地也承擔著更多的期盼!
(此部分成文於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