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外資進軍糧食產業可怕嗎(2 / 3)

(二)需要保護“幼稚產業”嗎

一些人認為,與外資比較起來,中國糧食產業還是“幼稚產業”,在其還沒有茁壯成長起來之前,放開市場,外資攜資金、技術、管理優勢,任意在中國攻城略地,中國糧食產業必定丟盔卸甲。因此,需要對這些“幼稚產業”再保護一段時間,等它們成熟起來,再打開國門與外資廝殺不遲。

而所謂保護“幼稚產業”,應該是指保護處於發展起步階段的產業(實際上,“幼稚產業”是否需要保護,本身就有很大爭議)。然而糧食產業應該是一個相當古老的產業,在各國均存在久遠,自然不能算作“幼稚”。如果以發展水平的差距來定義“幼稚”與否,那麼與跨國巨頭相比較,中國的糧食產業也許是“幼稚”的。但是,既然關起門來搞了許久,還是“幼稚”,再多保護一些年頭,就能夠由“幼稚”走向“成熟”嗎?關起門來,自然也可以發展,但是人家就不發展嗎?恐怕這種發展差距隻會越拉越大。

遙想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各行各業和西方發達國家比較起來,又有多少行業不是所謂的“幼稚產業”呢?然而,我們還是毅然地打開了國門,結果我們的許多“幼稚產業”在和外資麵對麵的競爭中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真正地成熟起來了。相反許多被過度保護的產業(糧食業即為典型),多少年過去了,閉門修煉的“內功”不但沒有長進,反而與先進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永遠處於“幼稚”狀態。由此可見,以國內糧食產業競爭力弱為由,拒絕對外資開放是經不起推敲的。

(三)“飯碗”被控製了嗎

現在一些人擔心外資如果進來,憑借其巨大的優勢,有可能造成壟斷。壟斷確實會危害產業發展,並損害消費者利益。但是中國不是有《反壟斷法》嗎?如果外資真的造成了壟斷,那是法律的事情。除非政府對自己頒布的法律沒有信心。

再者,如果外資真的壟斷了糧食產業,也是經過競爭造成的壟斷,不是依托行政特權造成的壟斷。而競爭性壟斷是難以長久的,因為壟斷造就的超額利潤遲早要被打破。然而行政性壟斷卻不同,隻要政策不變,行政性壟斷下的暴利就可以長期存在。

那麼糧食行業存不存在行政壟斷呢?這個應該不言自明——中國的糧食進出口貿易、儲備領域的行政性壟斷還少嗎?相比競爭形成的自然壟斷,在特定的政府體製下,行政壟斷更加危害產業發展,損害消費者利益,並且往往比競爭造成的壟斷為禍更烈。實際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糧食產業發展多年,還是歸為“幼稚”的主要原因。

因為市場對內沒有開放,糧食產業的民間力量一直受到壓製,發育極為不充分。直到今天,中國農民的糧食80%以上都是被國有企業收走。這就是為什麼反對對外資開放的主要是一些大型國有糧食企業的原因,因為外資進來,其壟斷利益將會麵臨直接的挑戰。而這種反對,和他們反對糧食進出口和貿易流通對內開放的原因是一樣的,其實質也就是要維護行政掩護下的壟斷地位。

一般概念下,糧食是一個特殊的領域。“民以食為天”嘛,如果“飯碗”都被人家控製了,那還了得?中國社科院一位研究員就認為,外資可以通過收購中國糧食流通中的中小企業來把持銷售環節,而且還可能哄抬物價。同時,農民也更願意把糧食以高價格賣給他們,國家儲備糧製度就會失控。

但是,看看在中國的現實,真的是這樣嗎?國家儲備糧的後盾是什麼?是國家財政。外資巨頭再有錢,不會比中國財政還有錢吧,怎麼會擔心政府儲備在收購環節競爭不過外資呢?而且,從根本上說,如果外資和政府競爭收糧,那不但不是壞事,反而是一件好事!去問問中國農民,他們最擔心的是什麼?他們經常遭受的困擾是什麼?“賣糧難”肯定是他們心頭揮之不去的夢魘!就在糧價表麵“高漲”的今天,東北農民今春還在為“賣糧難”發愁,結果國家又是托市收購,又是給予運輸補貼,一方麵為了做空、壓抑糧價,一方麵為了“促進”東北糧食的收購和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