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外資進軍糧食產業可怕嗎(3 / 3)

“賣糧難”是什麼?那就是農民想賣糧,卻找不到買家。如果說,政府為了不讓農民利益受損,由國家財政出麵收購,現在外資進來,解決這種“有效需求”不足的現狀,既節約了財政資金,又提高了農民收益,有什麼不好?

至於擔心外資進來抬高收購價格,這不是擔心的理由,反而是高興的理由。抬高收購價格誰受益?農民是直接的受益者。中國政府不是一直說要提高糧食收購價嗎?現在外資有可能幫助中國農民做到,有什麼不妥嗎?

當然,在某些方麵看來也許是不妥的,因為糧食收購價上來了,他們就不能低價收糧了,他們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外資進來,“農民也更願意把糧食以高價格賣給它們,國家儲備糧製度就會失控”,不知道為了冠冕堂皇的所謂國家“儲備”利益,要把農民的利益置於何地?農民有機會提高價格賣糧,居然危害了國家儲備糧製度?

國際上一國的糧食儲備包括政府儲備和民間儲備,在市場化程度高的國家,糧食儲備以民間儲備為主(比如企業和農戶的糧食儲備)。然而,在中國的糧食儲備中,政府儲備占了大部分。但大家都知道,政府儲備需要花費大量的財政資金,而在應對市場的變化上,則遠遠不如民間儲備。

然而,或者是由於計劃經濟思維作祟,或者是國內的市場化改革發展不夠深入,又或者是受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影響,某些方麵總覺得市場不可靠,一些政府部門仍然希望將大部分糧食控製在自己手中。中國自身的經驗教訓和管理理論都早已告訴我們,這樣的做法成本是相當高昂的。

其實,政府隻要製定好糧食進出口製度,隻要在市場緊張之時,保證糧食不從各種非正規或者地下渠道走私流到國外,隻要中國的糧食價格和農業政策讓糧食生產有保證,我們的糧食安全就不需要因為外資的到來而緊張莫名。

(四)相信市場,擁抱競爭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說,中國經濟至少可以再保持30年穩定增長。他的一個關鍵理由是中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而技術的升級是維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要素,這意味著中國可以在長時期內學習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技術升級的速度快、成本低,從而經濟也就可以實現一定時期內的持續增長。

但是,如果我們閉關自守,拒絕外資,那麼這種“技術差距”就永遠不會成為我們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拒絕開放、拒絕外資,怎麼能夠引進先進技術,“隔岸觀火”、“隔靴搔癢”總不行吧。所以,中國的絕大多數產業,包括糧食產業在內,為了實現產業的升級與發展,不僅不能拒絕外資,更不需要懼怕外資,而應該以一種堅持改革開放的心態,去擁抱競爭。

當下我們要做的,其實是營造適宜於企業競爭的環境,讓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一同有效競爭、一同服務於中國農民群體民生和中國消費者的利益。

現在,國內糧食企業基本上以國有企業為主,而現階段的國有企業受到政府機構的行政幹預仍然過多,國有糧食企業更甚。國有糧食企業的使命是忠實地執行政府機構的意圖,贏利上的考量較少,或者即使有要求,往往也是軟性的,難以有真正的約束。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的本質就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贏利是對一個企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企業區別於其他組織的最根本的標誌。現實的情況是,大多數國有糧食企業類似於政府行政職能的延伸,政府對企業的考核往往以是否出色地完成了行政使命為要務。一位中國發改委官員就曾直言不諱:“中儲糧並非企業,主要任務不是創造商業利潤。”由於不以利潤為考量,這些企業大多數類似於行政事業單位。

然而,在任何國家,行政效率是沒法和市場化的、有競爭力的企業的效率相比的,這是一個常識。這就是國內糧食企業難以做大做強的根本原因,因為有太多的行政限製和政策性負擔。

因此,放鬆糧食領域的行政控製,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對外開放的同時更要搞好對內開放,這是比爭論外資進軍糧食產業所帶來的利弊更有意義的事情。

(本部分完成於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