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糧食價格水平有兩種途徑:一種是了解其絕對水平,另一種是了解其相對水平。所謂絕對水平,就是曆年糧食的真實價格。但是由於整體糧價的絕對水平不容易得到(據我們所知,目前還沒有國家權威部門給出曆年的平均糧食絕對價格,甚至各主要糧食品種的平均絕對價格都沒有公布,已公布的價格都是非常具體的品種價格),當研究目的僅限於了解糧價的波動趨勢時,知道糧食的相對價格水平即可。糧食的相對價格水平就是糧食價格指數,糧食生產價格指數和糧食消費價格指數是最重要的兩種糧食價格指數。
(一)兩種糧食價格指數的計算和說明
1.糧食生產價格指數的計算和說明
糧食生產價格指數是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它反映了國有商業、集體商業、個體商業、外貿部門、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等各種經濟類型的商業企業和有關部門收購糧食價格的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通過糧食收購價格指數可以觀察和研究糧食收購價格總水平的變化情況,以及對農民貨幣收入的影響,作為製定和檢查糧食價格政策的依據。國家僅公布了曆年的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沒有具體給出糧食生產價格指數。雖然糧食涵蓋的類別非常廣泛,但是小麥、稻穀、玉米、大豆四種最主要的糧食作物的產量占整個糧食產量的90%以上。因此,基於統計數據的可得性和權威性,本文以四大糧食作物的綜合生產價格指數來模擬糧食生產價格指數。
1990—2006年,小麥、稻穀、玉米、大豆四種糧食作物的單個生產價格指數可以在農業部《2007中國農業發展報告》得到,其中2001年數據缺失。為此,本文以相鄰年份數據的平均值估計2001年數據。2007年數據國家還未正式公布,本文根據公開的有關資料,也進行了大致估計。以各自的產量作為權數,結合各自的曆年生產價格指數,綜合得出1990—2007曆年糧食生產價格指數。
2.糧食消費價格指數的計算和說明
糧食消費價格指數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一部分,其曆年數據可以直接從國家統計局曆年的統計公報中得到,最終的環比指數和定基指數。
(二)兩種價格指數的分析與比較
定基指數反映的是價格變動的長期趨勢,為了達到更直觀的效果,我們將糧食生產價格定基指數和糧食消費價格定基指數放在一張進行比較。
1990年以來,糧食生產價格和消費價格均經曆了三次大的上升和下降趨勢,分別是1990—1996年前後的持續上漲、1996年前後至2002年的持續下跌以及2003年至今的持續上漲時期。但是二者之間還是表現出較大的差異。
首先,二者之間的漲跌並不具有同步性。1991年糧食生產價格同比下跌6.4%,而消費價格卻同比上漲9%;1997年糧食生產價格開始從頂點滑落,跌幅高達9%,而當年消費價格卻繼續上漲,漲幅高達9%;2003—2007年糧食消費價格連續5年上漲,而期間糧食生產價格在2005年卻出現下跌,2006年也僅微漲。
其次,波動幅度具有明顯的差異。1990—1996年前後的上漲中,糧食生產價格漲幅為148%,而糧食消費價格漲幅為316%,後者漲幅遠遠超越前者;1996年前後至2002年的下跌中,糧食生產價格跌幅為42%,糧食消費價格跌幅為19%,後者跌幅也遠遠小於前者;在最近一輪上漲周期中,截至目前,糧食生產價格上漲了49%,糧食消費價格上漲了43%,後者略小於前者。
目前的糧食消費價格較1990年上漲了384%,比1997年的曆史最高水平還高出16%。糧食生產價格較1990年上漲了101%,仍未達到1996年的曆史最高水平,僅為最高水平的87%。
出現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糧食生產價格雖然是決定糧食消費價格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糧食生產價格相當於原材料價格,長期而言,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必然會引起終端產品價格(這裏是糧食消費價格)的波動,但是二者並不是“亦步亦趨”的關係,波動時點、波動幅度受各種因素影響,會出現一定的差異。終端產品價格取決於其自身的供求關係、市場競爭的充分程度以及生產成本的變動。供求關係越緊張、市場競爭越不充分、生產成本越高,終端產品的價格水平就越高。
1990—2002年的漲跌循環中,糧食消費價格相較於生產價格,表現出非常明顯的“易漲難跌”特點,而在2003年至今的一輪上漲中,這種“易漲難跌”的狀況被打破,糧食生產價格的漲幅高過了消費價格。我們認為,情況的改變源於市場環境的變化:
首先,隨著經濟的發展,糧食加工水平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也獲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生產效率的提高使得企業消化原材料的能力增強,麵對同等幅度的糧食生產價格上漲,生產效率的提高可以使終端的糧食消費價格上漲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