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國糧食價格指數波動比較研究(2 / 2)

其次,糧食加工產能過剩,據有關統計,目前大米加工廠的開工率不足50%,市場競爭十分激烈,而10年前甚至5年前的糧食加工市場的競爭程度顯然不能與現在同日而語。市場競爭程度的加劇有利於降低產品價格,壓縮企業利潤。

換個角度看,最近一輪糧價上漲中,糧食生產價格漲幅高過糧食消費價格也可以認為是糧食生產者定價權能力增強的表現,以及政府對農產品價格支持力度加強的體現。以國家曆史性地取消農業稅為標誌,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對種糧農民的補貼明顯增加。同時農民收入來源日趨廣泛,農業收入比重下降,務工收入增長明顯,農民的整體收入增長進入一個比較快的曆史時期。農民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使得農民在糧食銷售價格上具有更多的話語權,一個明顯的例證是,2007年以來糧食收購明顯比以前更難了,農民在售糧時機上具有更多的選擇權,以往的售糧高峰越來越少出現了。作為國家支持農產品價格的一種新的政策方式,最低收購價政策在此次糧食生產價格上漲的強勢表現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進一步的分析與討論

糧食生產價格的漲跌關乎種糧農民的利益,糧食消費價格的漲跌關係普通居民的利益,二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對立性。即糧食生產價格上漲了,農民收入增加了,但同時糧食消費價格也往往上漲,導致消費者的支出增加;糧食生產價格下跌了,農民的收入減少了,但同時糧食消費價格也往往下跌,消費者由此受益。政策要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

雖然當前糧食消費價格已經超越了曆史高點,但是糧食生產價格卻仍沒有達到10年前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這裏的比較還是基於貨幣購買力沒有發生變化的前提下進行的。如果考慮到貨幣的貶值因素,目前的實際糧食生產價格水平將會更低(我們以CPI波動來表示貨幣購買力的變化)。

糧食消費價格指數僅略微高出曆史高點,糧食生產價格指數僅為10年前最高水平的72%,均較沒有調整前的數據低出不少。因此,雖然糧價自2003年以來經曆了持續多年的上漲,但是仍屬於恢複性上漲。糧食消費價格上漲確實影響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適當對此進行調控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以抑製糧食生產價格為代價,因為糧食生產價格仍然處於較低的水平。這也是為什麼政府在向市場大肆拋售臨時儲備糧、抑製糧價進一步上升的同時,進一步較大幅度地提高2008年的糧食最低收購價的原因之一(2008年糧食最低收購價平均比去年提高近10%)。

由於公眾關注的所謂糧價隻是糧食消費價格,而要降低糧食消費價格,政府除了目前的拋售儲備糧、改變市場供需外,其實還有更多的選擇。政府目前拋售的是原糧,短期內集中拋售自然可以打壓原糧價格,從而降低最終的糧食消費價格,但是這僅僅是治標之策。因為前麵說過,原糧價格僅僅是決定糧食消費價格的因素之一,政府應該更積極地追求降低糧食“從田頭到餐桌”之間一係列中間環節的成本。比如,推廣“企業加農戶”的模式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糧食物流成本、提高糧食加工效率等,這些環節的成本減少了,在糧食生產價格不變的情況下,都可以降低糧食消費價格,並且這種作用是持久的。

另外一個令人關注的話題是,2007年以來CPI持續走高,糧食及食品價格的上漲被認為是主因。真實情況如何,我們先來看一下2007年至今的CPI、糧價、食品價格月指數數據。

根據表1-3的數據,我們可以計算出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糧食價格指數與CPI之間的相關係數為0.188,食品價格指數與CPI之間的相關係數為0.996.顯然,食品價格的持續上漲是CPI走高的直接因素。而糧食價格上漲對CPI的影響並不大,二者之間的相關性並不高。

進一步的計算表明,糧食價格指數與食品價格指數的相關度為0.209.我們知道糧食是包括在食品統計口徑之中的,食品價格上漲幅度遠高於糧食的原因是由於“肉禽及其製品”和“蛋”這兩個小類的貢獻,這兩個小類2007年的價格漲幅分別高達31.7%和21.8%,2008年1~4月相應的漲幅分別為45%和5.8%。由此可見正確的邏輯應該是,“肉禽及其製品”和“蛋”的價格大幅上漲推動食品價格指數大幅走高,食品價格指數大幅走高帶動了CPI的不斷高漲。

更能直觀地反映這種關係。

2008年上半年,隨著食品價格的回落,CPI也在逐步回落,然而糧價還是呈緩慢上升趨勢。

(此部分完成於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