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原油價格不斷創出曆史新高的情況下,國內對成品油價格的控製,導致油價倒掛日趨嚴重。國內外成品油價差越來越大,國內貿易商囤油、境內外走私越發嚴重;而境外運輸工具也火上添油,在國內加油量迅速增加。中國內地為了保持低油價,每年要支出以百億元計算的巨額財政補貼。“中國在補貼世界油品消費”的批評聲不絕於耳。於是,政府終於扛不住壓力,決定自2008年6月20日起,將汽油、柴油價格每噸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價格每噸提高1500元。
也就是說,在國際原油價格猛漲的情況下,國內要想繼續通過補貼中石油、中石化等煉油企業的方式來實行低油價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低油價刺激了需求,並且可能導致“肥水流入外人田”,而且低油價補貼相當於拿窮人的錢補貼富人,道義上似乎也難以站得住腳。因此,在國際油價繼續攀升的情況下,國內油價與國際接軌是遲早的事情。近期調整成品油價格就是一個明顯的信號。
作為研究糧食市場多年的觀察者,我們自然由國內外油價的接軌問題聯係到糧價的接軌問題。目前國際市場主要糧食品種價格高出國內市場50%~100%,這是多年來少見的現象。
有時候,曆史就是喜歡和人開玩笑。中國當初加入WTO時,很擔心的一點就是國內糧食生產抵擋不住國外低價糧食的衝擊。這種擔憂至少在加入WTO之前是不無道理的。因為當時國內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多年來一直高於國際市場價格,而且,如果考慮到糧食品質的差異,國內糧食實際價格則更高。以小麥為例,加入WTO前的1999年,中等小麥的市場價為1225元/噸,同年美國海灣離岸價(2號硬紅冬麥)為114.4美元/噸(農業部2007年農業發展報告)。按當年彙率8.28折合人民幣為947元/噸。國內小麥價格比國際高出29.4%。而一個公認的事實是,美麥質量是明顯高於國內中等小麥的。因此如果按同品質比較,國內小麥價格顯得更高。並且彼時國內小麥的價格已經從高點下降了30%,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小麥價格仍然高出同期的國際高品質小麥價格不少,難怪令當時的市場人士對加入WTO後的國內糧食競爭力憂心忡忡、悲觀不已!
但是孰料國際市場風雲突變。在350美分/蒲式耳附近震蕩了30年之久的CBOT小麥價格(高點很少超過500美分,低點在250美分),2007年突然發力,加速上漲。在輕鬆突破500美分的曆史大關後,一路狂飆,到今年3月份,價格最高摸到1280美分,一年時間淨漲幅高達156%。大米價格漲幅更是驚人。2007年底泰國大米曼穀FOB價格(100%B級)為每噸350美元左右,到了2008年4月份,價格直線上升到1000美元/噸,幾個月時間價格飆升了186%。
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短期內狂飆突進的同時,國內糧食價格卻基本平穩,從而一舉扭轉了國內外糧價的差距——國際糧價由長期低於國內價格變成大幅高於國內價格,高出幅度在50%~100%。這種戲劇性變化的出現,恐怕令當初因加入WTO對國內糧食憂心忡忡的人士大跌眼鏡。
供求決定一切。國際糧價短期內暴漲的根本原因在於國際糧食供給出現了嚴重問題,國內糧價基本平穩背後的核心秘密則在於國內糧食庫存充裕。以小麥為例,全球小麥庫存/消費比例(以下簡稱庫消比)自1998/1999年度達到35.9%的高點以來不斷下滑,到2007/2008年度,庫消比已降低到18.5%的安全警戒線附近。
如果中國不參與統計,那麼除中國之外的國際小麥供求形勢更加嚴峻。
如果中國不參與統計,那麼1997/1998至2007/2008年度,國際小麥庫消比峰值為26.5%(2001/2002),到2007/2008年度銳降至14.1%,已經嚴重低於18%的安全警戒水平。國際小麥庫消比水平已經連續兩個年度(2006/2007、2007/2008)低於18%的安全警戒水平,即使考慮到增產,2008/2009年度的庫消比預計回升至15.8%,仍然低於安全警戒水平。
什麼叫安全警戒水平?就是過了這個線,就不安全了。不安全是一個怎麼樣的狀態?任你怎麼想都可以。人類可以不依賴石油生存了幾百萬年,但是糧食卻須臾不可或缺。糧食危機要遠比石油危機來得可怕,在這種恐懼心理的支配下,國際糧價短期內翻番的表現就不足為奇了。
在國際糧食市場風雨飄搖之時,國內糧價雖然也在上漲,但是與國際糧價比較起來,可以說是安享太平,根本原因在於“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且看我們的糧食安全水平,還是以小麥為例:10年來中國小麥庫消比的最低水平為33.9%(2005/2006),都要大大高於國際最高水平26.5%(不包括中國在內)。僅此可見,中國糧食安全的厚度有多厚。
因此,從供求角度而言,短期內國內糧價與國際接軌不現實,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即使國內糧食供過於求,糧價也有上漲的要求。這是基於糧食生產成本上漲、農民生活成本上升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