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問題,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發出的第五個著力“三農”的“一號文件”,也是改革開放30年來第十個涉農的“一號文件”。2008年1月12日,寒冬臘月之際,胡錦濤總書記在安徽踏雪查看麥情,糧食生產牽動著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心。
2007年是糧價持續上漲的一年,這一年裏小麥、稻穀、玉米、大豆四大糧食品種的綜合生產價格比2006年上漲了約12%,糧食零售價格比2006年上漲了約6.5%。也是在2007年,芝加哥小麥由年初的505美分/蒲式耳上漲到年末最高的1009美分/蒲式耳,芝加哥玉米由年初的390美分/蒲式耳上漲到年末最高的457美分/蒲式耳,芝加哥大豆由年初的691美分/蒲式耳上漲到年末最高的1229美分/蒲式耳,漲幅遠超國內。
國內外糧價表現出巨大差異的根本原因還是各自供求的基本麵不同。國外糧價的巨幅上漲最根本的原因是供求關係的顯著偏緊,各主要糧食品種的庫存均達到近二三十年來的低點,而糧食需求則有增無減,美國的玉米乙醇計劃更是給需求的增長注入了強勁的動力。美元貶值、原油價格大幅上漲是國際糧價上漲的另外兩個主要因素。
反觀國內,糧食生產迎來自有統計以來的首次連續4年增產,國內的糧食供給是充裕的。據市場人士估計,中國糧食庫消比仍然保持在50%左右,遠遠高於國際糧農組織認定的17%~18%的安全警戒線。國家有關部門也表示“糧食連續4年豐收,庫存充裕”。由於供需基本麵並沒有明顯的利多因素,國內糧食價格的上漲幅度自然難以向國外看齊。實際上2007年國內糧價的上漲更主要的是“外力”作用的結果,這些“外力”包括最低收購價政策、農業生產成本的上升、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城鄉收入相對差距的繼續擴大,還有更宏觀的層麵,即經濟體係的流動性過剩。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使得國內生產糧食的成本在上升,糧食從而變“貴”了。可以說,國內糧價上漲主要是成本推動型的,成本的上升迫使價格被動上漲。這明顯有別於國際上糧食由於供需緊張造成的價格大幅上漲。
供給出現問題導致的價格上漲幅度往往很大,因為當供給出現短缺時,在恐慌心理的支配下,理論上價格是可以無限上漲的。但是這種價格的暴漲也會隨著後期供給的明顯改善而大幅回落,因為隨著供給的及時跟上,市場心理也歸於平靜,價格泡沫破裂。成本推動型的價格上漲則是“小碎步”,力度不大但是會具有很好的延續性。
現在的問題是,國際上糧食的供給在短期內好像並沒有明顯改善的跡象。美國農業部2008年的首份報告,就將2007/2008年度美國玉米期末庫存數據大幅下調了3.59億噸,市場為之震動,芝加哥玉米順勢高位漲停,價格超越1996年創下的曆史高點隻是時間問題。
為防止國內糧價與國際糧價“共舞”,在取消糧食出口退稅10天之後的2007年12月30日,財政部宣布,整個2008年都將對小麥、玉米、稻穀、大米、大豆等糧食和製粉征收出口暫定關稅。糧食出口通道既堵,國內可否安享太平?難說。姑且不論國內糧價的上漲是由於成本推動所致,而成本推動的因素在2008年看不出有減緩的跡象,僅此而論,2008年的國內糧價將仍然保持高位運行。就糧食進出口而言,我們有一個“命門”,那就是我們的大豆嚴重依賴於進口。國產大豆僅能滿足不到40%的需求,60%以上的大豆需要從國外進口。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大豆價格基本上完全取決於國際價格,這可從大連大豆幾乎克隆芝加哥大豆走勢中得到明證。大豆價格的上漲必然會產生和玉米、小麥競爭耕地的情況,這樣也就會帶動糧價整體的上漲。如此,國外糧價就可以通過大豆這個通道間接傳到國內。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想完全將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隔斷,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