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本輪糧價上漲的真正原因是糧食庫存連年減少以及糧食生產成本上漲導致種糧比較效益下降。
有人可能會問,糧食連年增產,庫存怎麼會連年減少?原因很簡單,雖然糧食連年增產,但是仍然是產不足需,所以庫存是逐年減少的,逐步減少的庫存推高了糧價,這也是業界的共識。國內糧食庫存不斷減少既有產不足需被動減少的原因,也有政府利用國際貿易出口主動減少的原因。我們根據農業部公布的數據推算出,2000—2006年間,中國除了2004年淨進口了496萬噸糧食外,其他6年間,共對外淨出口了5429萬噸的糧食;2007年1~7月,糧食累計淨出口仍達536萬噸。在糧食連年產不足需的情況下,中國仍然堅決向外淨出口糧食,這表明我們的糧食前期庫存實在是過於龐大,這也是糧價2003年之前長達8年低迷的最主要原因。政府通過這種積極的增加出口、降低庫存戰略,促使了糧價的回升。可以說2003年底以來的本輪糧價上漲是伴隨著國內糧食庫存不斷減少而發生的,但是這種減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積極追求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輪糧價上漲有強烈的政策主導痕跡。
隨著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農業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導致糧食成本上升。近5年來尿素、柴油、農膜價格分別上漲26.6%、64.4%和60%,糧食生產成本每畝上升23.9%。農民外出務工的數量增加,收入來源多元化,造成種植業和養殖業比較效益下降。當一個產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比較效益多年來處於低水平的時候,產業產品的漲價將成為必然。這一點是2007年8月初《人民日報》所刊登的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提到的當前糧食價格上漲的一大原因。承認了這一點,就相當於承認了不是糧價上漲導致了通貨膨脹,而是通貨膨脹導致了糧價的上漲。因為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導致糧食生產成本的上升從而導致糧價的上漲,那麼尿素、柴油、農膜這些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說明什麼?說明社會上的整體物價走高,這就是通脹的表現。
因此要想給高燒的CPI降溫,政府有關部門就不能把目光盯在糧價上,甚至作出“下半年物價的上升幅度將取決於秋糧的收成”這樣誤導性的陳述。從政府推行積極的糧食出口戰略來看,顯然是有借此降低國內糧食庫存、促進糧食價格回升之意,因為庫存降低與糧價回升之間有邏輯上的必然聯係。現在糧價如政府所願顯示出上升勢頭來了,但是政府目前的表現似乎有“葉公好龍”之嫌,開始對糧價的上漲擔心起來了。
那麼政府的擔心有無理由呢?如果僅僅是擔心糧價的上漲導致通貨膨脹顯然是沒有理由的,糧價上漲從來都是通脹的表象,而非真正的原因。真正應該擔心的是目前的糧價是不是漲過了頭?有沒有人為炒作的因素?我們認為,從目前來看,糧價的上漲還是正常的、幅度並不大,社會上並沒有出現曆史上糧價高漲時的搶購現象,這說明目前的糧食價格水平是能夠為社會所承受的。
實際上,如果將2003年10月視為本輪糧價上漲的時間起點,那麼經過近4年的震蕩上揚過程,目前稻穀、小麥、玉米的價格水平已經基本接近1995年的水平。12年過去了,糧價僅僅達到當初開始下跌的起點。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計算,目前的物價水平是12年前的144%,也就是說12年間,物價上升了44%,而糧價上漲的幅度為零。捫心自問,目前的糧價水平,高還是不高?
(此部分完成於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