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鬆綁糧食出口,緩解供給壓力(1 / 2)

2008年以來,糧食走私案頻發。媒體披露的糧食走私案至少在10件以上。10月10日廣州海關披露了最新一起糧食走私大案,該海關查獲一起4000噸大米、麵粉走私案,媒體譽為“建國以來極為罕見”的糧食走私案。

普通民眾聽慣了文物、石油、高級汽車的走私,糧食走私在一般人的記憶中,也許還是第一次。通常情況下,糧食單位價值低、儲藏運輸保管極為不便,並且容易被發現,走私的風險和收益也許不對稱。但是,這種以前幾乎聞所未聞的走私今年為什麼頻頻發生?很簡單,今年以來國際糧價暴漲,而國內糧價卻相對平穩,國內外糧食存在著巨大的價差。巨大價差本身並不必然導致走私,問題是今年國家不但取消了此前的糧食出口退稅,還對小麥、玉米、稻穀、大米、大豆等糧食和製粉征收出口暫定關稅,其中小麥類的關稅高達20%~25%,政策的突然“掉頭轉向”基本上“封殺”了糧食出口。據農業部的統計數據,2008年1~8月,糧食累計出口147萬噸,去年同期的數字是704萬噸,出口下降幅度達80%。

正常的出口渠道受阻,但是麵對巨額的利益誘惑,一些不法分子不惜鋌而走險,以走私的方式出口糧食,從而牟取巨額的非法利益。可以說,國內外巨大的糧食價差以及國內嚴厲的限製出口政策,二者共同催生了2008年頻頻發生的糧食走私現象。

(一)限製糧食出口政策基礎並不成立

關於國內外糧食巨大價差的論述頗多,這裏不作探究,我們在這裏隻探討糧食出口限製政策。為什麼要限製糧食出口呢?限製糧食出口的理由是什麼?我們查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其中第十六條對可以限製出口的情況進行了規定,計有六款:

(一)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需要限製或者禁止進口或者出口的;

(二)為保護人的健康或者安全,保護動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保護環境,需要限製或者禁止進口或者出口的;

(三)為實施與黃金或者白銀進出口有關的措施,需要限製或者禁止進口或者出口的;

(四)國內供應短缺或者為有效保護可能用竭的自然資源,需要限製或者禁止出口的;

(五)輸往國家或者地區的市場容量有限,需要限製出口的;

(六)出口經營秩序出現嚴重混亂,需要限製出口的。

一一對照看來,可能成為限製糧食出口理由的隻有(一)、(二)、(四)款,(一)、(二)款很宏觀,不好具體評論。第(四)款,因供應短缺需要限製或禁止出口,基本上可以認定是限製糧食出口的理由。

那麼,目前國內糧食供應短缺嗎?據農業部最新的消息,全國各地秋糧收獲接近尾聲,從各地農業部門反映的情況看,2008年秋糧豐收已成定局,全國糧食有望實現連續5年增產。據美國農業部的估計,除玉米2008/2009年度可能存在一定供需缺口外,三大糧食品種近3年均是產略大於需,年度結轉庫存是增長的。溫家寶總理2008年4月份在河北考察農業生產和春耕時也強調,中國的糧食儲備是充裕的,國家現有1.5億噸到2億噸的儲備糧,庫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倍。從各方麵反映的情況看,國內糧食顯然不存在供應短缺問題。因此,以此作為限製糧食出口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實際上,國內糧食短期內不但不存在短缺問題,反而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剩問題。新糧上市以來,在豐收的壓力下,價格出現了明顯的下跌趨勢。經過連續的下跌和近期的大跌,國內玉米、小麥期貨價格指數2007年以來的漲幅已經全部抹去,目前和2006年底的價格相當。價格的持續下跌顯然損害了農民利益,對其也是不公平的。國家上半年號召農民擴大生產,農民積極響應,現在糧食生產出來了,卻麵臨價格不斷下跌的局麵。一些人士調侃這種現象為“春天是計劃經濟,秋天是市場經濟”。然而我們要進一步說,秋天也不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因為國外這個大市場被人為地隔斷了。毫無疑問,限製出口對出口商品的生產者是不公平的,因為這是對生產者自由銷售商品權利的一種剝奪。國際糧價高於國內,糧食本可以在國際市場上賣更高的價格,然而政策卻以“保護國內糧食安全”為由限製了這種自由,“糧食安全”憑什麼獨獨要讓農民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承擔?

(二)國內糧食價格比較優勢短暫且轉瞬即逝

一些人在潛意識中可能認為放開糧食出口,糧食就會真的源源不斷地流向國外,從而危及國內糧食安全。這真是一個天真的一相情願的想法。不考慮政策扭曲的因素,糧食進出口完全取決於價格優勢。熟悉國內外糧食價格曆史的人都知道,國內糧價長期以來大部分時間是高於國際價格的。就是在糧食庫存龐大、積壓嚴重的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內糧價低迷,但是和國際比較起來,還是偏高。所以20世紀末在討論加入WTO的利弊時,最擔心的就是我們的農業能不能經受住外來的衝擊,因為我們的糧食沒有價格優勢。然而時移世易,風雲變幻。一直低迷的國際糧價近年來卻持續暴漲,而國內糧價基本平穩,從而一舉扭轉了國內外糧價的對比。如何看待這種變化呢?我們知道,國際糧價近年的暴漲主要是因為生產供給出現了問題以及生物能源帶動的需求突然大幅增長,但是這兩個因素都是不可持續的。首先,隨著氣候條件的好轉以及價格的刺激,國際糧食生產開始大幅增產。其次,隨著全球經濟不可避免地陷入長期的衰退,能源價格大幅下滑(原油價格已經跌破80美元/桶),糧食的生物能源需求將顯著放緩。因此,國際糧價顯著高於國內,這種現象並不能持久。長期而言,中國糧價的優勢是不可持續的,或遲或早,國際糧價將再次確立其比較優勢地位(實際上,隨著近期國際糧價大幅下跌,國際小麥期貨絕對價格已經低於國內,國內外玉米價差已經縮小到不足150元/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