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8日,國家提高了2008年稻穀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並向社會公布了提高後的價格水平。3月28日國家在此基礎上再次提高最低收購價水平。其中,每50千克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均比2007年高7元;白小麥、紅小麥、混合麥最低收購價比2007年分別高5元、3元、3元。同時,2008年生產的粳稻最低收購價執行範圍由黑龍江、吉林兩省擴大到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
一個多月內兩次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國家寄希望於通過提高價格促進糧食生產的意願表露無遺。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兩會記者招待會上也表示“2008年可能是經濟工作最困難的一年”,因為要“兩防”:防止經濟由增長過快轉向過熱,防止結構性物價上漲轉向明顯通貨膨脹,並且2008年麵臨的外部不確定性更高,環境更加複雜。2008年乃至今後5年,抑製通貨膨脹都是政府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一年多來,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農產品價格的持續快速上漲給物價上漲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一些人甚至認為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因。此時,暫且不論農產品價格上漲是通貨膨脹的原因還是表征,對於恩格爾係數還比較高、食品消費支出占CPI統計33%權重的中國而言,農產品價格的快速上漲顯然在客觀上推高了CPI。既然要抑製通貨膨脹、防止物價上漲過快,農產品價格包括糧食價格自然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之列。
但是一般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不又和抑製糧價上漲、防止通貨膨脹相矛盾嗎?麵對上述疑問,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近日就進一步提高最低收購價政策答記者問時表示,糧食最低收購價不是市場的實際收購價,隻有當市場糧價低於最低收購價時,最低收購價才會啟動,正常情況下糧食收購價格仍由市場形成。市場糧價最終取決於供求關係,中國糧食連續4年豐收,目前國家糧食庫存充裕,糧食供求關係總體上基本平衡。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有利於增加供給,進而有利於穩定市場糧價和價格總水平。
(一)最低收購價有沒有吸引力
減緩糧食價格上漲速度,簡單來說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增加市場供給,另外一個就是減少需求。糧食屬於生活之必需品,需求具有剛性,國內需求顯然難以壓製,因此政府可以調節的隻有外部需求,也就是說抑製糧食的出口。減少出口實際上也等於增加了國內供給。國家從2007年底取消糧食的出口退稅,到2008年初進一步征收5%~25%不等的出口關稅,就是著眼於需求方麵的體現。而國家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則是從供給入手來治理糧價過快上漲問題,政府通過提高糧食收購價格,意圖向農民發出今年種糧是有利可圖的信號。
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政府今年不在春耕備播前發出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的信號,基於比較效益的考慮,更多的農民就有可能選擇外出務工,或者減少糧食作物播種麵積,增加其他經濟作物比如棉花、油料作物的播種麵積,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均會減少2008年的糧食總供給。在糧食生產成本上升、總體供需偏緊的情況下,如果糧食出現減產,將有可能誘發糧價在下半年大幅上漲。從曆次糧價波動來看,當年糧食的較大幅度減產往往是導火索,比如,2003年底的糧價大幅上漲,其直接誘因就是當年糧食減產幅度較大。因此,在春耕前提高最低收購價,相當於是未雨綢繆,是夯實糧食增產的基礎。實際上這也是對經濟學“蛛網模型”的一種修正,“蛛網模型”中農產品價格年度間的大幅波動的關鍵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農民往往隻會根據當前的價格安排來年的生產計劃。現在政府在糧食還未生產出來就預先向農民作出價格承諾,對於促進農民擴大生產顯然是有利的。因此,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靜態看是不利於抑製糧價上漲,但是如果用動態、比較的觀點來看,反而有利於抑製未來糧價過度上漲的風險。
政府通過提高最低收購價格來保障供給,從而抑製通脹的目標能否達到,關鍵還在於最低收購價有沒有吸引力,能否真正起到穩定生產的作用。這也是短期內政府連續多次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的考量之所在。因為如果最低收購價偏低,是難以起到應有的激勵作用的。那麼目前的最低收購價水平到底如何?
以稻穀的最低收購價為例。2008年每50千克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的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到77元、79元、82元,每個品種每50千克均同比提高7元。我們知道,作為糧食流通體製改革的產物,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是從2004年開始實行的,取代了此前一直實行的糧食保護價政策。2004年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的最低收購價分別為70元、72元、75元,這樣的價格水平一直維持到2007年,4年間沒有任何變化。2004年初由於糧價大幅上漲,全年稻穀市場價格處於高位,明顯高出當年製定的最低收購價,因此2004年的稻穀最低收購價並未真正啟動。2005年、2006年糧食價格出現回調,最低收購價政策隨立啟動。2005年按最低收購價收購稻穀1190萬噸,2006年收購數量明顯減少,為864萬噸。沉寂兩年後,2007年糧價再次出現快速上漲勢頭,糧價總體水平接近,一些品種甚至超過2004年水平,由於最低收購價沒有及時調整,2007年稻穀最低收購價再次備而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