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打工難,種糧更難(2 / 2)

2008年的稻穀最低收購價在維持了4年之久的價格基礎上,整體提高了約10%。然而即使如此,這樣的價格在目前的情況下也難有吸引力。因為無論是去年的稻穀上市期的收購價格還是當前的價格,均要高出2008年3月28日政府公布的稻穀最低收購價。由於農資價格上漲過速,目前尿素價格比同期上漲了70%,複合肥上漲了40%,農藥上漲了50%,在當前價格下,不少農民已經覺得種糧收益嚴重下滑,種糧積極性受到打擊。農地租金的變動可以體現這個問題。前兩年進城務工農民的農地成為搶手貨,租金一路看漲。而2008年據有關方麵的調查,農民對土地的熱情大為下降,農地租金也隨之下降較大。全國人大代表、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在2008年“兩會”期間接受訪談時也表示:“去年遼寧水稻主產區——盤錦三角洲地區新開發水田每畝租金為300元,但今年猛降到70元還無人問津。東北糧食主產區已出現‘穀賤傷農’苗頭。”

(二)防止務工收入增長過快?

早稻播種麵積的連年下降也能說明問題。近兩年來雖然國家采取了一係列強農惠農政策,但早稻播種麵積仍連續兩年出現下滑。據新華社2008年3月13日的報道,農業部對近期部分地區種糧意向調查顯示,2008年早稻麵積仍呈下滑趨勢。有專家早在2007年10月份就預測早稻播種麵積下滑將成為一種趨勢,農業部的調查初步印證了這種判斷。早稻播種麵積下滑的根本原因在於糧食價格偏低、務農收入和務工收入相差太大,務工人數的持續增長造成農村勞動力緊缺。而雙季稻(早稻和晚稻)由於季節緊、勞動力需求大,受到勞動力緊缺的衝擊也最為明顯,“雙改單”(隻種單季中晚稻,不種早稻)的趨勢愈來愈明顯。

某些政府官員顯然也看到了種糧比較效益過低的現實,作為一種縮小比較效益差距的措施,2008年提出要防止務工收入增長過快。這招致了一些社會人士的批評。批評者指出,中國GDP 20多年來平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農民工工資20年卻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這麼多年來,農民進城務工已經夠艱難的了,甚至需要總理出麵討要欠薪。近年由於“民工荒”的出現,農民工工資才相對有了較快的增長,但絕對水平仍然低下。壓低農民工工資無論如何是沒有道理的,並且也與城市化發展的大方向不符。我們認為拋開道德批判不談,農民工工資基本上是由市場決定的,政府的調控不一定能夠奏效。近年農民工工資上漲主要是勞動力緊缺導致的必然結果,而非工廠老板良心發現,主動提高工資。因此,既然務工收入長期增長的趨勢不可避免,那麼為了縮小務工與務農收入之間的差距,政府還得從更快地提高務農收入著手。如果不能更大幅度地提高最低收購價(袁隆平曾提出稻穀收購價100元/50千克都不算貴,但是若國家最低收購價更大幅度地提高的話,又會在客觀上推高糧價,與抑製通脹相悖),提高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應是一個辦法。2008年3月27日召開的全國農業和糧食生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家決定在2008年預算安排“三農”投入5625億元、比2007年增加1307億元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再增加252.5億元投入,主要直接補貼給農民,采取10項重要措施,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產。但是這些補貼措施分攤到8億多農民身上,激勵效果仍然有限。

因此,筆者認為此次政府在春耕備播前進一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雖然有其正麵積極意義(前幾年的最低收購價的具體水平都是在糧食生產已經進行之後出台,個別年份甚至在糧食接近收獲期才確定),但是其絕對價格仍然偏低,在農資價格大幅上漲、種糧比較效益仍然低下的情況下,難以對種糧農民起到實質性的激勵意義。2008年的糧食增產仍然麵臨較為嚴峻的考驗。如果2008年新增的糧食供給下滑(實際上中國糧食生產已經經曆了曆史罕見的連續4年增產,進一步增產的難度愈來愈大),在整體物價上漲形勢難以得到根本性扭轉的情況下,下半年糧價快速上漲的局麵將難以控製。

(此部分完成於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