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國家進一步提高今年糧食最低收購價的舉動,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表示,糧食最低收購價不是市場的實際收購價,隻有當市場糧價低於最低收購價時,最低收購價才會啟動,正常情況下糧食收購價格仍由市場形成。市場糧價最終取決於供求關係,中國糧食連續4年豐收,目前國家糧食庫存充裕,糧食供求關係總體上基本平衡。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有利於增加供給,進而有利於穩定市場糧價和價格總水平。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期在國內及國際場合均表示,目前中國的糧食儲備是充裕的。國家現有1.5億噸到2億噸的儲備糧,庫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倍。
既然國內糧食庫存充裕,供給不存在問題,那麼通過提高最低收購價促進糧食供給增加,來抑製糧價的過快上漲,開出的“藥方”似乎有點不沾邊。
麵對疑問,需要弄清楚兩個問題。首先,在國內糧食庫存充裕的情況下,為什麼糧價還會出現快速上漲勢頭呢?其次,目前開出的“促供給”藥方,會不會有“副作用”,甚至導致相反的效果?
第一個問題是一個老調重彈的問題,也是最核心問題,因為對本輪糧價上漲原因的準確判定涉及能否製定出正確的糧食調控政策目標。關於本輪國內糧價上漲的原因,庫存充裕已經表明,供需失衡的原因基本上可以排除。
在一個行業產品供需正常的情況下,價格出現持續的上漲,往往意味著行業總體生產成本出現了顯著的上漲,而這種成本的增加又難以通過壓縮行業利潤或提高行業內生產效率來消化。農業是一個弱質行業,生產效率低下、利潤薄、風險大。當農業的生產成本在一定時期內出現了持續大幅上漲後(這正是當前正在發生的事實),本就低下的農業生產效率短期內不可能有明顯提升,於是生產成本的上升難以內部消化,又由於農業生產利潤本已壓到極低,大大落後於社會平均利潤(勞動力從低效農業轉向工業,追逐更高的收入,這是導致農村勞動力持續流出的核心原因),因此通過進一步壓低農業生產利潤來阻止糧價上升也行不通。因此,應對成本上升,唯有提價一途。這也是對大多數人,包括官方認可的“糧價恢複性上漲”的基本解釋。
因此,生產成本上升,農業生產利潤在長期被壓低的情況下,有向社會平均利潤回歸的強烈訴求,這共同主導了本輪糧價的上漲。
國際糧價上漲對國內糧價的上漲當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正麵影響。一般的說法是,中國的糧食進出口占年消費量的比重僅為1%左右,受國際因素影響較小。但是這是拋開大豆來說的。2007年中國進口大豆3082萬噸,國內大豆產量大概是1400萬噸,國內大豆需求的68%需要國際市場來解決。雖然大豆沒有進入中國的糧食統計口徑,但是大豆的價格會顯著影響玉米的價格,從而最終影響糧食的整體價格。特別是在東北大豆主產區,大豆價格和玉米價格聯動性極強,並進而影響到稻穀(粳稻)的價格。因為在東北,大豆、玉米,乃至水稻,存在很強的播種麵積競爭關係。當近幾年大豆價格在國際市場的帶動下,一個勁兒地往上躥的時候,其他糧食品種的價格也自然或多或少地跟著上漲。
回到剛才談到的主要原因,有人自然會問,這幾年農業生產成本為什麼會出現持續上漲勢頭呢?農業生產成本主要包括生產資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一方麵,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主要是青壯年勞動力)持續向城市轉移,農業勞動力供給下降,供需規律作用的結果使農村勞動力變“貴”;另一方麵,近年城市務工人員工資增長較快(雖然絕對水平仍然偏低),也推動了農業勞動力工資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