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增加供給真能抑製糧價上漲嗎(2 / 2)

在不考慮土地成本的情況下,農業生產資料成本主要是種子、農藥、化肥的成本。種子、農藥、化肥價格的上升既有生產成本上升的因素,也有供需的因素。國際原油價格自1999年以來,上漲了900%,近一年以來便上漲了100%。國際鐵礦石價格自2003年以來已是連續6年大幅上漲。作為工業生產基礎的石油、礦產品等基礎原料的價格不斷上漲,成為農業、化肥生產成本上漲的幕後推手。然而種子、農藥、化肥價格的大幅上漲也有很大程度的需求推動因素。現在國內糧食生產中農藥、化肥的使用比例越來越大,糧食增產越來越依賴於農藥、化肥的高投入。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07年糧食總產比2003年增加16.4%,而同期播種麵積僅擴大了6.2%,可見糧食增產主要依賴於單產的增加,而這則意味著農業生產投入的增加。因此,近幾年的糧食持續增產,實際上意味著對種子、農藥、化肥需求的大幅增長,這成為拉動其價格大幅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這個角度來說,提高最低糧食收購價、擴大糧食供給,在客觀上會使得對種子、農藥、化肥的需求進一步上升,從而有可能導致其價格進一步上漲,那麼糧食生產成本將會進一步上升,這樣糧食價格就有進一步上漲的要求。

如果擴大糧食供給的政策導致了播種麵積的進一步擴大,那麼糧價上漲的壓力也許會更大。2004—2007年,糧食播種麵積分別增長2.2%、2.6%、1.1%、0.1%,增長潛力越來越小,適合糧食播種的優質耕地越來越少。要進一步擴大播種麵積,意味著一些劣質、種植條件差的土地將參與到糧食生產中來。相較於現有優質耕地,劣質地的糧食生產成本要高得多。根據經濟學的邊際定價原則,產品的價格是由其邊際成本決定的。因此,當劣質土地被開墾出來用以種植的時候,糧食價格的定價水平由劣質土地的糧食生產成本決定,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糧價上漲的壓力。

因此,在糧食供給充裕的前提下,在糧食播種麵積趨於飽和的情況下,由生產成本上升導致的糧價上漲,如果希望通過促進供給來予以緩解,有可能導致南轅北轍,增產有可能加劇糧價上漲的壓力。當然,如果站在糧食安全的角度看,提高最低收購價以刺激糧食生產、增加供給仍然是必要的。但是抑製糧價上漲,必須“釜底抽薪”。這個“薪”就是日益高漲的糧食生產成本,而糧食生產成本對應著種子、農藥、化肥等工業品的價格,對應著全社會勞動力的價格水平。化肥、農藥價格的上漲源於原材料成本的上漲,勞動力價格水平上升源於生活成本的上漲,甚至生產效率高、競爭激烈的家電也抗不過生產成本上升的壓力,而謀求整體提價。當絕大多數行業產品的價格上漲壓力都源於生產成本的上漲時,也許我們真的得考慮貨幣是不是發行得太多了,通脹這頭怪獸是不是已經走出牢籠?毫無疑問,抗擊通脹,政府有責。通脹擊退與否,糧價是一個外在表現,但是火力點應對準泛濫的流動性。畢竟,弗裏德曼說過,通脹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是一個貨幣現象。

(此部分完成於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