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有關場合公開表示,2008年國家將適當提高稻穀的最低收購價,並且加大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
我們知道,自2004年國家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稻穀的最低收購價水平已經是4年沒有任何變化了。早稻的最低收購價為1.40元/千克,中晚秈稻為1.44元/千克。在這4年之中,2004年、2007年由於市場價格一直高於最低收購價,這兩年沒能按最低收購價收到稻穀。2005年按最低收購價收購稻穀854萬噸,2006年按最低收購價收購稻穀1190萬噸。也就是說,4年來,共收購最低收購價稻穀2044萬噸。據統計,截止到2007年12月4日,最低收購價稻穀存量為284萬噸,已經所剩無幾。
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其實包括“收購”和“銷售”兩部分,該政策的主要目的,按照《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第二十八條的說法是“當糧食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時,為保障市場供應、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必要時可由國務院決定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糧食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格”。實際運行中,筆者認為該政策更主要的目標是側重於防止糧價的劇烈波動傷害農民以及普通消費者的利益。一般直觀的看法是,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豐年歉收”、“穀賤傷農”事件的發生。這毫無疑問是對的,但是該政策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同時,也反對糧價高漲加重城市居民的生活負擔。具體體現為當糧價高漲時,國家會加大最低收購價糧食的銷售量,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不惜部分降低銷售底價來抑製糧價的迅速攀升。
通過在新糧上市期實施最低收購價,可以在新糧集中上市期間給種糧農民提供一定程度的價格保護。由於最低收購價糧食的銷售實行的是加價銷售的原則,實質上給市場提供了一種支撐價格,對農民也是有利的。因此,最低收購價政策通過“最低價收購”和“加價銷售”的有效銜接,基本上給種糧農民提供了全方位的保護。曾經有市場人士認為,最低收購價收購期限太短,僅限於新糧集中上市期,收購期結束後,農民又可能麵臨糧價下跌的風險。其實這些人沒有明白,收購期結束後的最低收購價糧食的“加價銷售”同樣給農民提供了價格保護。
現在的情況是,由於2007年沒有收到托市稻穀,目前的托市存量估計到明年初就可基本耗完。目前全國稻穀平均收購價為84元/50千克(國家發改委的最新監測數據),並且糧食價格仍然處於強勁的上升勢頭,如果明年稻穀最低收購價仍定為1.4~1.44元/千克,那麼肯定會繼續收不到托市稻穀。那麼一旦明年下半年收購期結束後,糧價突然大幅上漲,政府就會缺乏來自於托市糧的調控力量。2006年、2007年已經連續兩年出現收購期結束以後,糧價大幅上揚的現象,因此,2008年再度出現這樣的局麵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到時候,如果沒有了托市稻,政府的宏觀調控將有可能“力不從心”了。因此,政府未雨綢繆,提高明年的稻穀最低收購價。
從2007年9月份開始,政府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連番發力。9月底,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強價格調控,保障中秋、國慶期間市場供應,穩定後四個月價格總水平。隨後國家不斷加大托市糧的投放數量,調低部分托市糧底價,拋售中儲植物油、中儲玉米。然而,從9月份到現在,糧價在國家的調控之下節節上漲,“穩定後四個月價格總水平”的目的顯然沒有達到。但是據此認為政府的調控無效顯然是錯誤的。我們不妨從反麵想一下,如果這期間沒有政府擴大市場供給宏觀調控舉措,糧價的漲幅也許會更大,上漲速度也許會更快。現在的調控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隻會使政府體會到市場調控的艱巨,體會到現有調控力度的不足,從而進一步增強政府積蓄調控“資本”的決心。筆者認為,這也是導致政府作出提高明年稻穀最低收購價決策的主要原因之一。
筆者注意到,提高明年小麥的最低收購價並沒有被提及。截至2007年12月10日,托市小麥存量約3300萬噸左右,並且全國小麥的庫消比要高於稻穀的庫消比,市場普遍認為小麥的供給要較稻穀充分。較為充足的供給和調控力量,是政府暫不作出調高明年小麥最低收購價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後期托市小麥的需求繼續維持目前的強勢局麵,存量迅速減少,不排除政府也會提高明年的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水平。
總之,筆者認為政府提高明年稻穀最低收購價的舉措既表明了政府對已經運行4年之久的托市政策的認同,同時也表明了政府對糧食市場放開以後的調控的艱巨性有了深刻的認識,從而未雨綢繆,為日後的宏觀調控收集足夠的籌碼。
(此部分完成於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