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穩定糧價的具體措施,國家近期調低臨時存儲小麥和稻穀的底價,增加投放量,並重啟臨時存儲進口小麥的競價銷售工作,然而市場反應冷淡。但這至少表明,目前市場上的總體供給是充分的。並且根據國家有關部門對秋糧生產的樂觀估計,2007年很可能又是一個增產年,很難想象糧食的供給會在連續4年增產的時候出現問題。在供給充分的情況下,入夏以來糧價為什麼又出現了一波突然快速的上漲呢?華南糧食交易中心的專家認為,從大的方麵來講有三大原因:一是國際糧價普遍高漲;二是糧食生產成本的上升;三是社會物價水平的整體上揚。但是具體而言,此次糧價上漲的導火線在於新產早稻收購價格的快速上漲。而這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在於儲備糧輪換補庫任務的剛性約束。
新早稻上市期間,也是各儲備庫補庫的時機。然而2007年早稻收購市場農民惜售嚴重,各國有收儲庫點為了完成補庫任務,出現了競爭性的收購場麵,直接推高了新稻上市期間的收購價格。到了2007年9月份,由於補庫任務基本完成,來自於補庫方麵的需求驟然下降,早稻收購價格也應聲而落。可見,儲備補庫對早稻的收購價格具有直接的影響。
近年早稻愈來愈蛻變為適合炒作的品種,這也正是其價格劇烈波動的原因。首先,早稻的“盤子小”。早稻是主要穀物品種中產量最少的,天然的“小盤”迎合了炒作的需要。其次,早稻需求的“儲備性”使其適於炒作。儲備需求占據了早稻需求的大部分比例,而儲備並不是最終的、真實的需求,其僅僅是政府的一個計劃與任務。與任何計劃都不能擺脫僵化與缺乏靈活性一樣,儲備計劃也不能免俗。市場正是充分利用這一點,進行大肆炒作。比如,預料到儲備必須在某一段時間完成某個數量的采購任務,正好糧食又處於較為緊張的時期,市場便普遍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死了都不賣”,坐地漫天要價。再次,早稻上市的時間也有利於其炒作。作為第一個登場的稻穀品種,早稻對全年的新稻上市價格具有重要的影響。通過對早稻價格的炒作,往往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如果國家的收儲政策能夠靈活一點,在發現早稻價格短期內出現非正常的快速上漲苗頭時,及時停止硬性的輪換補庫任務,那麼來自於儲備補庫這方麵的需求便會受到抑製,從而從根本上緩解收購的緊張局麵。如果早稻收購期間的價格得到了很好的控製,那麼也許當前的糧市宏觀調控就是另外一番局麵了,或者根本不需要這種刻意的調控。但是良機卻被坐失,等到各儲備庫爭先恐後地不惜高價完成補庫任務時,市場糧價已經居高不下了。這個時候再寄希望於通過加大2005年、2006年托市糧的銷售力度來抑製糧價上漲,就有點“緣木求魚”的味道了。其實,政府如果調整儲備政策,將部分2006年的托市稻穀轉為常規儲備,一方麵可以解決2006年托市稻銷售的壓力,同時又可減少新稻的補庫壓力,且能進一步緩解新稻收購價格的上漲壓力,“一石三鳥”之舉,何樂而不為呢?
許多專家建議對目前的儲備策略作出大的調整。首先,儲備計劃應有較大的靈活性,盡量避免成為市場助漲助跌的力量。其次,改變儲備品種較為單一的格局,大幅增加中、晚稻的儲備比例。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麵,減少早稻的儲備可以減少僵硬的計劃指標對早稻市場的影響;另一方麵,增加中晚稻的儲備可以更好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因為早稻進入口糧市場的比例低,而中晚稻絕大部分進入口糧市場,如果政府儲備有相當比例的中晚稻,那麼,關鍵時刻,就可以真正發揮調控市場的作用。再次,就現階段而言,應改變各級儲備糧各自為戰的包幹輪換現狀。由於儲備糧規模巨大,各自為戰的包幹輪換操作往往成為市場上助漲助跌的主要力量。在糧價上漲、糧食供給緊張的時候,各儲備主體擔心糧價繼續上漲,競相抬價搶購,造成糧價進一步上漲;在糧價低迷的時候,各儲備主體為回避後市糧價進一步下跌的風險,競相賣出,使糧價進一步趨弱。在包幹輪換模式下,各儲備主體很大程度上隻是一個“經濟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其主要目標,從而使儲備糧的社會功能缺失。因此,應該盡早地改變各級儲備糧輪換模式,國家在全國設立若幹個糧食交易中心,作為儲備糧統一集中的交易平台,使儲備糧輪換避免無序競爭的局麵,走出各自為戰、助漲助跌的怪圈,從而在糧食價格波動時,成為穩定糧食市場價格的重要力量,真正起到為民儲備、為政府分憂的作用。
(此部分完成於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