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小麥市場拱手讓與托市收購,讓與國企,這意味著國家對小麥市場的控製力越來越強。試想,小麥年產量的40%為托市所有,再加上正常的國家儲備,為社會其他主體所掌握的小麥比例是相當少了。如果將政府看成是一家公司,那麼這家公司可以說完全壟斷了小麥市場。因此,後期小麥的漲跌完全取決於政府的意願。因此,對政府政策的把握將是判斷小麥後市走勢至為關鍵的因素。
(二)稻穀市場:東北粳稻賣糧難“昨日重現”
2008年的早稻收購前期價格是高開高走,後期出現了回落。總體收購價比去年高出約15%。那麼這個15%是什麼概念?據我們對湖南、江西、廣東等早稻主產省的調查,2008年早稻的生產成本至少比去年上升30%,15%的價格漲幅意味著農民的種植收益反而可能同比下降。
下麵分析一下早稻的收購情況。近年早稻的年產量接近3200萬噸(2007年為3196萬噸),據國家糧食局的統計,2008年截至9月15日的早稻收購量是760萬噸,占總產的24%。2007年截至9月30日的收購量為637萬噸,占總產的20%。這與同期小麥高達50%以上的收購比例形成很大的反差。如何看待這種反差?一個說法是早稻的商品量要低於小麥。根據一些市場人士估算,近年早稻的商品率約40%,小麥的商品率在55%左右。但是即使考慮到商品率的差異,早稻的收購進度還是嚴重偏緩。筆者認為國家糧食局早稻的統計數字可能小於實際進度。由於早稻和中晚稻的收獲期僅間隔3個多月,相對而言,農民早稻的銷售壓力要大於小麥,因而惜售的可能性要小一些。因為畢竟中晚稻馬上要上市了。同時,相對於小麥,非國有企業參與早稻收購的比例更大,而民間收購的統計相對來說更困難一點,特別是規模很小的個體加工貿易企業的收購,估計難以統計。
經過連續幾年的增產,中國稻米由前幾年的產不足需轉為產需略有結餘。美國農業部預計2008/2009年度中國大米產需結餘290萬噸,約占當年需求的2%。但是要辯證地看這2%的餘額。我們曾在上文中分析指出,雖然近年稻穀總體表現為增產,但是經過仔細分析發現,稻穀增產的原動力在東北。如果剔除東北的粳稻,那麼全國的秈稻總產幾乎是沒有怎麼增加的。東北的土地仍然有巨大的增產潛力(最近中央就批準了吉林50億千克的糧食增產規劃),而秈稻增產仍然困難重重,短期內難以有實質性的改變。因此,筆者預計2008/2009年度的稻米增產絕大部分仍由東北粳米貢獻。而東北的糧食外運始終是一個大問題,短期內也自然難以解決,因此預計2008年的稻米格局仍是“秈強粳弱”。2008年初,國家通過運輸補貼,才使東北大米得以低價“傾銷”南方,也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南方大米價格的快速上漲。可以肯定,正常情況下,下一年度東北粳稻米賣糧難問題仍將上演,國家是再度祭出“運輸補貼”政策法寶還是托市收購就地庫存?不得而知。然而政策選擇的不同對市場的影響卻將大不一樣。如果國家仍然采取補貼政策,那麼增產的東北粳稻可以借此順利低價出關,大米整體價格將受到壓製。如果考慮到稻米庫存較為薄弱的現實,增產的糧食用來增加儲備,那麼大米價格將可以獲得很好的支撐。實際上,在口糧品種中,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大米的庫存是最為薄弱的。美國農業部預計2008/2009年度中國大米庫消比為29.5%,而世界為13.1%。世界大米庫消比在安全線之下運行已有時日,一有風吹草動,價格即會暴漲,2008年上半年泰米的表現即是活生生的例子。也就是說,一旦國內大米供給出現問題,世界市場根本是沒有指望的。因此國家可以考慮優化小麥和稻穀的庫存結構,適當降低小麥的庫存,提高稻穀的庫存,以便更好地增強中國的糧食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