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構建產學研合作體係,加強知識源、市場源創新能力建設。製訂產學研活動方案,引導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關係,借助外腦,利用外智。建設一批行業性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中間試驗基地,依托具有較強研究開發實力和技術輻射能力的產(行)業龍頭企業,集成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優勢資源,整合創新資源,促進創新資源和創新知識充分合理的流動,在重點科研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率先突破。堅持市場導向,加強創新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強化創新服務體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4)高度重視人才在區域創新體係中的核心作用。大力引進高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大人才服務力度。通過建立“人才引進綠色通道”。“高級人才引進支持基金”和“高級人才創業支持基金”,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活環境,采取持股、技術入股、提高薪酬、財政補貼等更加靈活的政策,鼓勵和幫助企業吸引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建立人才培養機製,引導和鼓勵企業和高等院校聯合建立教學實踐基地,開展定向培養、合作培養;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等,在實踐中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引導和支持大中企業建立完善企業內部人力資源培訓體係,鼓勵和支持技術服務機構建立中小企業人才培訓公共服務平台。建立與區域經濟相適應的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體係。
(5)充分利用區外資源,建設開放型的區域創新體係。積極參與國際、區域合作,運用市場機製利用其它國家和其它區域的創新資源,充分利用對外開放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
(四)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走綠色、低碳之路,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麵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萊蕪高新區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1)推動企業發展內部循環經濟。在全區範圍內廣泛發展企業內部循環經濟和開展清潔生產,以經濟杠杆和必要的法製、行政手段,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管理創新,根據生態效率的理念,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實現汙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鼓勵企業推行“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式流程,通過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盈,實現“節能、降耗、減汙、增效”的目的。重點培育循環經濟試點、清潔生產和生態改良項目。
(2)構建各具特色的循環經濟園區,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通過全麵的設計和規劃,根據生態工業係統建設需求和市場機製有選擇地進行主題招商和綠色招商,重點發展補鏈企業,形成多產品多鏈條的生態工業網狀結構,通過上下遊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業間的工業代謝和共生關係,發展循環經濟園區。在汽車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和紡織服裝、食品飲料、機械製造等傳統產業中全麵推行清潔生產,打造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3)打造靜脈產業,以產業模式治理環境。轉變環境治理模式和理念,將環保事業作為一種產業來經營,大力發展靜脈產業,使保護環境本身成為可贏利並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的事業,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4)以綠色消費帶動循環經濟發展。學習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先進經驗,將循環經濟理念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以社區、城鎮為重點,以綠色消費為最高目標,樹立全社會的綠色消費意識和綠色生活觀念,鼓勵購買使用兩型產品與服務,建成社會生活與消費領域的綠色供應、采購係統與保障體係,建立生活垃圾和廢舊物資的分類回收與再生利用的社會管理網絡係統,以綠色消費帶動產業發展。
(五)創新體製機製,強化政策扶持,為高新區產業發展營造良好製度環境
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加強政策配套和支撐,是高新區產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製度保障。
(1)以行政區服從於功能區為原則,進一步轉變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理清行政區、功能區的關係,明確功能區優先的原則,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要求,以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為核心,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組織結構變革。進一步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透明、可預期、公平、公開的投資環境,營造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規範公平的法製環境、優質便捷的服務環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降低隱形成本,提高投資回報率。
(2)創新規劃管理製度,提高各類規劃的協調性和整體性。堅持規劃先行,確定不同的功能區塊,統一產業規劃布局。通過全局性、專業性的產業規劃對產業發展做出前瞻性的統籌安排,引導產業優化發展。加強規劃之間的橫向和縱向對接,遵循產業規劃、城市規劃、土地規劃、環保規劃,以及人口、社會發展規劃等“多規合一”的理念,以土地規劃約束城市規劃,以城市規劃引導產業規劃,形成產業、人口、交通合理布局的格局。完善規劃推進機製,區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製定具體政策措施,保障規劃的有效實施。
(3)創新招商引資體製,不斷優化產業生態。圍繞打造汽車製造產業鏈為支柱產業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結構,重點突出產業鏈招商,引進一批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戰略性項目。三個招商局之間要加強溝通協作,密切配合,統籌各部門及社會資源,形成合力,推進全區招商引資。
(4)創新土地管理和運營機製,提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提高建設用地容積率和投資強度等標準要求,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開展企業用地土地置換,推動相關產業向同一產業園集中。探索建立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交易市場,探索農村房屋產權流轉的辦法和途徑。建立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安置機製。
(5)完善財稅金融政策體係。設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財政專項資金,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發展循環經濟等,加大稅收優惠的力度。創新金融服務體係,為企業發展有效提供金融服務。
(6)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係建設。加快交通網絡、信息服務、水利實施、供熱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完善園區水、電、道路等配套設施,增強園區對項目的吸納和承載能力。積極穩妥地推進戶籍製度改革,逐步消除附加在戶籍製度上的各種城鄉差別。構建完善的城市生活配套網絡,健全城鄉統一的就業、文化、教育、衛生、科技、體育和社會保障體係,構築城市生活公共服務平台,滿足產業發展中各階層的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