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業技術裝備管理水平。以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為重點,大力實施質量強省和品牌帶動戰略。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加快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的推廣應用,積極發展工業設計產業,注重終端產品開發生產,加強市場營銷體係建設,打造國內外市場知名品牌,推動研發設計、生產流通、企業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等環節的信息化改造,加快新信息與先進製造集成技術的深度應用。
專欄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重點工程
裝備製造業,建設濟南、煙台、青島、濰坊等整車生產基地,日照汽車發動機生產基地,聊城、臨沂、威海、淄博等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泰安、東營特種車生產基地,青島、煙台、威海、日照等造修船基地,濟寧、臨沂、濰坊工程機械生產基地,濟南、滕州、德州機床生產基地,濟南、煙台、威海、泰安、濱州、德州核電、風電及新能源裝備生產基地,濟南、淄博等機電裝備生產基地,東營石油裝備生產基地,泰安、成武輸變電設備生產基地。
原材料產業,2015年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形成2000萬噸的綜合產能,建設聊城有色金屬深加工基地。加強與央企的戰略合作,把青島、淄博、東營、濱州、菏澤等建成全國重要的大型石油化工基地,把棗莊、煙台、濟寧、菏澤建成現代精細化工產業基地,把濰坊建成海化石化鹽化一體化生產基地。建設淄博、棗莊、臨沂、泰安、菏澤等新型建材基地。
消費品工業,建設青島、濰坊、濱州、濟寧、淄博、德州、菏澤等紡織服裝基地,青島、煙台等家電生產基地。
第二節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堅持高端引領,強化政策支持,立足我省優勢領域,以重大建設項目為載體,以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為突破口,以強化人才培養引進為支撐,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醫藥、海洋開發等五大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
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以太陽能、風能、核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為主的新能源綜合利用及裝備製造,以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以節能機電設備、建築節能為主的節能設備,以化工、造紙、發酵工業為主的清潔生產裝備,以水處理及循環利用、固體廢棄物處理利用、廢氣處理為主的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裝備。
新材料產業。依托創新型龍頭企業,以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資源節約、綠色環保為方向,重點發展高端氟矽材料、高性能特種纖維、高性能新型合成橡膠、新型海洋工程材料和特種高分子材料等產業。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迅速膨脹產業規模,打造知名品牌,多元化開拓國內外市場。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支持濟南國家信息通信創新園、國家軟件基地和青島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建設,培育一批重點骨幹企業和名牌產品。重點發展光電子核心器件、新型平板顯示、集成電路、高端軟件、高端服務器、超級計算、雲計算、物聯網、信息安全和信息服務產品,支持發展汽車電子、船舶電子、電力電子、醫療電子、工業控製等應用電子產業。
新醫藥及生物產業。重點發展以生物技術藥、化學創新藥、現代中藥、海洋藥物、生物醫藥工程為主的新醫藥產業,以主要農作物、畜禽水產和蔬菜水果花卉育種為主的生物育種產業,以微生物製造、生物基材料為主的生物製造產業,支持德州、青島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做大做強,建成全國重要的新醫藥及生物產業集群。
海洋開發及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重點發展以海洋油氣裝備、海上作業及救撈工程、海洋資源調查等為主的海洋資源勘探與開發,以海況預測預報、海底通信及現代海洋觀測為主的數字海洋及動態管理,以海水淡化工程和海水提取溴、鎂等為主的海水綜合利用,以特種船舶、通用飛機、高速動車組、軌道交通、智能製造等為主的高端裝備製造。
專欄
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
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產業,重點建設海陽、榮成石島灣兩個核電基地,台海瑪努爾核電裝備,建設魯北、渤中、萊州灣等大型海上風電場,濟南北車集團、文登現代重工、威海銀河等風電設備,皇明光熱利用、力諾光伏利用、晟朗光伏發電、華瀚光伏發電、巨皇光伏發電、舜亦光伏電池、漢能光伏電池、孚日薄膜太陽能電池、煙台、威海、棗莊、淄博、泰安鋰離子電池等新能源利用項目,北汽福田、中通客車、時風集團、威海廣泰、五征集團、唐駿歐鈴等新能源汽車項目,聯電濟寧、青島燎原等LED項目,景津壓濾機等環保設備製造項目。
新材料產業,重點建設拓展、華溢碳纖維,煙台萬華和華魯恒升聚氨酯、煙台氨綸芳綸產業化、淄博氟矽新材料和異氰酸脂產業化、龍口南山軌道交通新型合金、萊蕪粉末冶金產業化、菏澤鎂合金產業化、濟寧如意嵌入式複合紡紗產業化、棗莊焊寶無鉛電子焊料國產化、瑞豐甲基錫熱穩定劑產業化等項目。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建設歌爾光電基地、浪潮集團LED外延和芯片、高端容錯服務器產業化、濟南光電子產業園二期、英特力光通信工業園、淄博IC卡芯片及RFID電子標簽、煙台航空航天科技園、睿創紅外熱像儀、威海北洋光纖傳感器及RFID產業化、山東華芯DRAM芯片設計和製造等項目。
新醫藥及生物產業,重點建設煙台國際生物科技園、威高醫療器械、濟南新藥孵化基地、魯抗立科、泰邦生物產業園、東阿阿膠工業園、東營新發藥業、辰欣工業園、菏澤生物醫藥穀、瑞陽抗生素類新藥等一批生物醫藥項目,欣和微生物發酵工業園、菱花工業園、九州農藥微生物產業化、魯信金禾生化、萊陽翰霖生物、保齡寶功能糖等一批生物製造項目,魯研育種、登海育種等一批生物育種項目。
“十二五”期間,續建和新建總投資10億元以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40餘個,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
第三節 推動產業集中集約集聚發展
強化龍頭帶動,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提升園區經濟水平,增強配套能力,形成規模優勢,提高產業集中度、產業分工層次和整體競爭力。
發展壯大產業集群。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團加快發展,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打造特色鮮明的細分行業龍頭,形成一批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產業產品為鏈條、中小企業緊密配套的優勢產業集群。到2015年,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過500億元的企業集團達到30戶,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產業集群達到200個,優質產品生產基地達到80個。
加快園區轉型提升。以集約化、專業化、高端化和綠色發展為方向,引導生產要素和區域重點產業集聚發展,吸引最新科技成果在園區轉化,以大企業帶動產業壯大和基地建設,集中推進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和汙染治理。建設創新型園區,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區、調整產業結構的先行區和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示範區。建立園區分類考核體係和升級淘汰機製,支持具備條件的園區合理擴區和調整區位,探索跨區域合作開發新模式。
促進企業兼並重組。堅持市場化運作,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並重組、境外並購和投資合作。鼓勵國有企業通過經營權和資產轉讓、聯合並購等方式實現兼並重組。加快推動鋼鐵、化工、煤炭、黃金、港口等重點行業的重組,促進環保型重化工產業向沿海布局。
專欄
園區經濟提升
全省經國務院、省政府批準設立的省級以上開發區共171個。其中,國家級22個,省級149個。國家級開發區包括青島、威海、濰坊、淄博、濟南、濟寧、煙台7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青島、煙台、威海、東營、日照、濰坊濱海、臨沂、鄒平8個經濟技術開發區,青島前灣保稅港區、煙台保稅港區以及青島、青島西海岸、威海、濟南、濰坊5個出口加工區。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積極爭取進入國家級開發區行列。
支持發展淄博現代化工產業園、新華國際醫藥工業園、滕州中俄高技術產業示範園、文登南海工業園、淄博東嶽氟矽材料產業園、魯津紅雲高新技術產業園、信發循環經濟產業園、魯西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祥光生態工業園、濟寧炭素工業園、鄆城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園、煙台綠環循環經濟產業園、牟平低碳環保產業園等一批特色園區和千億級產業基地。
……
第五篇 科教興魯和人才強省
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
科技創新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著力解決製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大力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努力搶占未來科技競爭製高點。到2015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2%以上。
加強重要領域和關鍵技術研發。優化整合區域創新資源,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爭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圍繞支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進行集中攻關,力爭在大規模集成電路、高性能特種纖維、半導體照明、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熱利用、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圍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大核心元器件、關鍵工藝、係統集成和技術裝備等領域的研發利用,著力在產業鏈終端和高端領域實現突破。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保障人民健康,支持良種培育、豐產栽培、健康養殖、農產品精深加工、疫病防控等領域的研發、推廣和應用,著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圍繞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重點在海洋工程裝備、海洋資源開發、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環保技術、海底作業等領域的關鍵和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力爭到2015年,開發重大高新技術產品600個。
加快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促進創新要素的集聚,培育區域創新高地。支持濟南、青島、煙台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支持濟南、青島、淄博、煙台、濰坊、泰安、威海、臨沂、德州、菏澤等建設國家級高技術產業基地,支持黃河三角洲等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強化與國家各部委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技大學等知名院校的創新聯動,積極推動中科院在山東建立分院,爭取更多的國家級創新平台落戶山東。依托我省有實力的重點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強化外引內聯、合作共建、整合提升,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建設一批省級創新平台。完善創新平台運行管理體係,建立健全大型科研設備、科技文獻、檢測檢驗、科技信息開放共享共用製度,強化公共服務功能,放大重大創新平台龍頭作用,帶動我省原始創新和產業集成創新。
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快建立政府引導和投入激勵機製,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支持重點企業建立境內外技術研發機構,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支持高校增設一批工科專業和實訓基地,鼓勵國外大企業在我省設立研發中心和產業化基地。支持大學科技園、高新技術園區、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各類科技成果中試基地、轉化孵化基地建設。加快推進高新區“二次創業”步伐,力爭更多的高新區進入國家級高新區行列,建設50個高技術產業基地。
……
人才發展
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製、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指導方針,建立健全多元化人才培養機製,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打造“人才山東”品牌,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建設高端人才聚集地和優質勞動力資源富集地帶為目標,以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進入人才強省前列。圍繞提升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實施黨政人才素質能力提升工程、萬名公務員公共管理培訓工程,培養造就一支能夠擔當重任、奮發有為的領導幹部隊伍和廉潔勤政、務實高效、高素質專業化的公務員隊伍。圍繞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競爭力,實施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工程,培養造就一支市場拓展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隊伍。圍繞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深化提升泰山學者建設工程、引進海外人才“萬人計劃”、創新團隊建設工程,實施一批專業技術人才建設工程,培養造就一支在全國有影響力、比較優勢明顯的學科帶頭人和專業技術領軍人才隊伍。圍繞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重點提高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比重,培養造就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滿足製造業強省建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圍繞提升“三農”科技素質和致富創業能力,深入推進新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綠色行動”,充分發揮“鄉村之星”示範帶動作用,培養造就一支以實用人才帶頭人和生產經營型人才為重點的農村人才隊伍。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建設一支由廣大城鄉基層組織黨員幹部、社區工作者、專業社會工作人員及社會服務誌願者為主體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力爭到2015年,全省人才資源總量由目前的975萬人增加到1380萬人,高技能人才達到2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