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區域經濟發展的全球視野(2)(3 / 3)

(四)統籌區城內產業的梯度轉移

1.統籌區域經濟要統籌區城內產業的梯度轉移

根據繆爾達爾的循環累積理論,區域經濟發展不平穩會產生擴散效應,表現為各生產要素從發達區域向不發達區域流動,帶動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但是,這種擴散效應不會自發發生,不發達地區要想利用擴散效應發展本地經濟,必須采取主動的姿態,主動承接這種擴散效應,與發達地區形成經濟發展的對接。

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理論的基礎是工業生產生命循環階段論。該理論認為工業各部門都處在不同的生命循環階段上,在發展中必須經曆創新、發展、成熟、衰老四個階段。並且在不同階段將由興旺部門轉為停滯部門,最後成為衰退部門。區域經濟學者把生命循環論引用到區域經濟學中,創造了區域經濟梯度轉移理論。根據該理論,每個國家或地區都處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梯度上,每出現一種新行業、新產品、新技術,都會隨時間推移由高梯度區向低梯度區傳遞。按照該理論,一個落後地區要實現經濟起飛,就必須循階梯而上,不可超越。它首先應該重點發展自身有較大優勢的初級產業,盡快接過那些從高梯度地區外溢來的產業,如鋼鐵、編織、食品產業等。

2.實施內部產業梯度轉移條件優越

實際上,產業轉移理論在我國的應用存在很大爭議,主要是過去我們設想的東部地區向西部內地產業轉移並未取得理想的效果。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在於,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部地區間都具備產業梯度轉移的條件,這些條件主要包括:一是轉移地與被轉移地在地理空間上接近;二是兩個區域必須存在產業梯度差別。以福建省為例,福建本身就存在著區域內部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首先考慮的必然是本省內部接壤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而不可能是省外其他地區,這兩個區域實施產業轉移的地理條件天然具備,從這個角度講,福建內陸地區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可謂是“近水樓台先得月”。而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看出福建沿海與內陸地區存在著產業梯度差別,這種梯度的形成與兩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目標選擇密切相關。

其次,產業轉移必須有利於實現被轉移地產業結構的升級。以福建省為例,內陸地區的產業以化工、編織等初級工業為主。而承接沿海地區轉移的主要是製造業,如儀器以及部分電子產品,這對於福建省內陸地區產業結構升級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