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稟賦(1)(1 / 2)

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對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起支撐作用,不同的區域經濟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環境又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各具特色的地域經濟總是體現出不同類型地域文化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趨勢日益加強的知識經濟時代,研究和探討地域文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弘揚地域文化優勢,強化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支撐力,對於促進各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底蘊

區域經濟作為整個社會經濟的基礎構成,由於地理區位、資源、氣候、人文、交通等諸多因素的製約和影響,致使其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各具特色並互有差異。同時,也孕育了具有不同個性特質的地域文化。

區域經濟決定地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經濟發展因自然條件和人文因素的差異,而呈現出區域特色。不同區域經濟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它的發展狀況對地域文化發展起支撐作用,決定著地域文化發展水平的高低。同時,區域經濟過程也決定著地域文化發展的結構、類型、性質等。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曆史的文明古國,文化傳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輝煌燦爛。但中國又是一個封建專製主義長達兩千多年的國家,封建思想與文化的積澱特別深厚;還是一個疆域遼闊、地貌複雜、人口和民族眾多的國家,各地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從而又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上述因素交織在一起,就使得中國的文化傳統觀念顯現出異彩紛呈的多樣性。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與所處的自然地理特點和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帶有濃厚的區域文化特征。如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就是兩支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主體文化,具體以流域來分,就有遼河文化、海河文化、黃河文化、長江文化、淮河文化、珠江文化等。如以農業生產方式來分.則有北方草原遊牧文化、內陸農耕文化、沿海海洋文化等。如以曆史傳統和行政區劃來分,則有三秦文化、三晉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嶺南文化、客家文化等。這些不同的文化自然會形成不同的傳統觀念。在我國古代,徽商興旺之時,揚州巨賈多為徽州人,他們回家鄉大興建築,使帶有揚州色彩的磚雕、木雕、石雕等徽州之雕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瑰寶。經營有成的徽州商人投資興學,極大地促進了徽州文化的發展,近200年間,出了519名進士,在全國排前五位;各類才俊更是層見疊出,如理學家朱熹和戴震、數學大師程大位、物理學家鄭複光、畫家黃賓虹、教育家陶行知、音樂家張曙、國學大師胡適等,在國內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徽州鹽商征集蘇州名伶,組建家庭戲劇班子,導致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四大徽班進京,由此誕生了風靡全國的新劇種——京劇,成為中華民族的國粹。這是區域經濟發展對地域文化支撐作用的具體體現。再如,古代齊魯大地資源充足,物產豐富,社會安定,由此孕育出我國封建社會精神支柱的孔孟儒學,在經濟活動中,又形成了儒商文化,對齊魯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麵,由於中國曆史悠久和封建社會特別長這兩個因素的共同影響,使得中國的文化傳統觀念既有許多精華,又有不少糟粕。其“精華”,即優秀的文化傳統觀念,如崇尚忠孝節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及吃苦耐勞,等等,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且為世界各國所稱道。其“糟粕”,即落後的文化傳統觀念,如封建等級觀念、“官本位”思想、“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以及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思想等,已成為一些地區的發展障礙。文化傳統觀念既然可以影響和製約人們的行動,就必然會在人們的經濟活動中發生作用,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一般而言,一個地區的經濟越發達,就越有條件對本地的文化傳統觀念進行審視和揚棄。事實上,已有不少地區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修複本地區的名勝古跡,或為本地區有作為的曆史人物修建紀念館所、出紀念文集等,其目的不僅是為了發展旅遊業,而且也是為了弘揚當地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經濟越發展,這項工作可能會做得更好。此外,有了一定的經濟條件,還可以辦好圖書館、展覽館、文化館、科技館等,大力宣傳科學,反對迷信;還可以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大力頌揚優秀的文化傳統觀念,鞭撻落後的文化傳統觀念,以提高人們的素質。所有這些,都有利於為發展本地經濟掃除精神障礙。

但是,文化並不是隨經濟亦步亦趨地發展。文化有自己的獨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文化除受經濟的根本作用外,還受曆史積澱、傳統演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個地區過去經濟發達,後因多種因素落後了,其文化影響力仍可能因慣性持續很長時間。如今天的關中、西安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雖不如沿海地區,但其科教實力、文化繁盛程度仍屬國內前列。而在一個地區經濟抬頭、商業始興之時,往往伴隨著文化的拮據、知識的貶值。如清朝的“晉商”名震全國。但山西當時卻是重商輕文。在當代,溫州、深圳經濟的騰飛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但興旺之初,文化積累也顯得十分匱乏。優秀的文化傳統觀念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比如,善於吃苦耐勞的人適應能力特別強,在同等條件下可以做出更大的成績,自然會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崇尚忠孝節義的人特別講誠信,不僅自己不搞坑蒙拐騙,也痛恨他人言而無信、製假販假;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特別體諒國家,體諒別人,往往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自覺地為國家、企業分擔責任;平時尊老愛幼的人大都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致富之後往往不忘鄉裏鄰居,能帶領大家一同致富。總而言之,優秀的文化傳統觀念越多、越濃厚的地區。就越能為發展經濟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使投資者放心,行商者舒心,打工者安心。相反,落後的文化傳統觀念則會製約經濟發展。封建等級觀念嚴重的人往往會把社會工作分為三六九等,看不起平凡的工作。浙江溫州人借以致富、闖蕩世界的“五把刀子”(即菜刀、剃頭刀、剪刀、皮鞋刀、螺絲刀),在這些人眼裏是不屑一顧的。他們中不少人寧肯待業、失業,也不願放下架子,去從事服務性工作。“官本位”思想嚴重的人總是“唯官”、“唯上”,重官輕商,從而很難與外來客商及私營企業主真心相處,更談不上熱心為他們服務了。持有“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觀念的人則不僅重男輕女,而且瞧不起體力勞動者。封建迷信思想嚴重的人辦事往往不循科學規律,而是求神問卜、投機取巧。有的人致富後則買地造墳,求祖宗保佑,他們往往走不出“一代創業,二代守業。三代敗業”的怪圈。總之,落後的文化傳統觀念越多、越濃厚的地區。經濟發展的人文氛圍往往就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