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域文化環境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Ⅱ向
地域文化環境是經濟全麵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在經濟運行中,每一個活動主體都不可避免地感受到文化背景的深沉力量。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分析各地商業活動,無一例外地揭示了當地經濟發展的文化背景,如齊國“其俗寬緩闊達,有先王遺風”;鄒魯“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好禮,地小人眾,儉嗇”等。文化背景的差異,總是通過經濟活動的方式、規模、層次曲折地反映出來。在當代,文化力量對於經濟效益的作用日益顯著。一方麵。人們享受著文化背景所賜予的靈感和力量;另一方麵,他們也日益感受到消極文化所帶來的惰性與鎖定效應。
一般來說,先進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後的文化隻能伴隨著貧困的經濟。目前,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及江浙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區域,也是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其經濟迅速增長的原因中,曆史傳統、科技人文等地域文化因素即是重要一方麵。自宋代以來,該地區即是中國經濟最為富庶、文化最為發達的地方。該地區的文化水平高,商品意識濃厚,又有著經營工商業的經驗。所有這一切都對該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的起飛和發展提供了文化資源。
地域文化類型致使區域經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劃分為若幹個主體地區,每一個大的文化區又可以劃分為相當數量的亞文化區。這些有著相似或相同文化特質的文化地理區域,其居民的語言、宗教信仰、藝術形式、生活習慣、道德觀念及心理、性格、行為等方麵具有一致性,帶有濃厚的區域文化特征。如南方文化中的主體文化——長江文化,就劃分為巴蜀文化、滇文化、黔文化、荊楚文化、贛文化、吳越(江浙)文化、江淮文化、閩文化、嶺南文化、桂文化等,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體在相同的文化規則下聚合成一個龐大的文化體係。再如黃河文化中的三秦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中原文化(豫)等,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由這些不同文化觀念主導下的區域經濟也呈現出不同的類型和特點。例如,山東省境內的齊文化和魯文化就造就了不同特色的區域經濟。從曆史上看,魯國認真推行周製,而齊國則“簡其禮”,從而導致齊文化輕靈、功利、世俗色彩濃,而魯文化則厚重、倫理色彩濃。今天山東境內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齊地的經濟強於魯地。固然有政治、曆史、地理等因素的作用,但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導致人們思想觀念的不同而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和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