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稟賦(2)(1 / 3)

經濟與文化一體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現代市場經濟絕不是沒有主俸的單純經濟運作過程,而其主體就是具有健全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約束的人。經濟發展離不開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定的經濟土壤必然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結構中的重要一環,雖屬第三產業,但又依托_.、二產業,具有極大的經濟潛力,對於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例如山東的泰安、青島、曲阜。陝西的西安,四川的成都,雲南的昆明,西南重鎮重慶,長江三角洲明珠上海以及首都北京等地,人文薈萃、名勝雲集,吸引眾多外地遊客前去旅遊觀光,帶動了上述地區的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餐飲服務、旅遊觀光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並形成連鎖反應,促使當地第一、第二產業相應有所發展。當前頗為流行的“文化搭台、經貿唱戲”,即是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由政府出麵,組織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來招商引資。今天,文化主動地為經貿服務,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帶動經濟起飛,是一些地區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三、文化與傳統觀念的差異是地區差距拉大的重要成因

文化傳統觀念除了“優秀”與“落後”兩類之外,還存在一類很難用“優秀”或“落後”加以界定的觀念。有些觀念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有如下三種:

其一為“父母在,不遠遊”。此言本意是說兒女要孝順父母。不能遠遊在外。後來,這種觀念逐漸演變為“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漢書·元帝紀》),或稱“安土重居,謂之眾庶”(《後漢書·楊終傳》),即由對父母的孝上升為對家鄉故土的愛。這本是一種美德,無可厚非。不過,人總是囿於一地,不接觸新事物,不與外界交流,必然使思想保守,跟不上形勢,從而不利於本地區經濟的發展。

其二為“中庸之道”。此言出自《論語·雍也》,原文作:“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這是孔子提倡的一種最高道德標準,是說做人處事要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掌握好“度”.做到公平、公正。這本無可厚非。後來,由這種觀念又演化出“一碗水端平”、“不說過頭的話,不做過頭的事”、“凡事有度,適可而止”等觀念,均是值得稱道的。不過,由“中庸之道”派生出來的“隨大流”、“怕出頭冒尖”、“不敢為人先”、“求穩怕亂”,以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等觀念,卻是消極的,可以束縛人的手腳,泯滅人的開拓性。

其三為“不患寡(貧)而患不均”。此言出自《論語·季氏》,原文作:“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貧)而患不均,不患貧(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意為“不均”比貧窮更讓人擔心,更能造成社會動蕩不安。實際上,中國曆史上發生過的曆次農民暴動,大都與社會財富分配嚴重不均直接相關。因此,由這種觀念發展而成的“均田”、“均稅”、“等貴賤,均貧富”等平均主義思想。在曆史上曾有進步意義,能夠代表農民的意願。不過,由這種觀念演化而成的“絕對平均主義”、“大鍋飯”、“紅眼病”等觀念,卻是消極有害的。它不僅與黨的“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背道而馳。而且還挫傷了人們爭先致富的積極性。

以上三種傳統觀念在中國各地都普遍存在,但表現程度卻並不相同。內陸地區表現得比較嚴重,那裏的人們大多安土重遷,不願外出,又縮手縮腳,不敢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而且還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因此,改革的步子總是邁不開,從而製約了本地的經濟發展。而東南沿海地區則表現較弱,那裏的人們大多敢想敢於,勇於開拓,又不眷戀家鄉,而是哪裏能發展就到哪裏去,也不嫉妒別人先富起來,而是想著如何比別人做得更好。從而形成爭相創業的熱潮,大大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20多年來,東部與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逐漸拉大,上述文化傳統觀念的不同反應是其中的最重要的成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