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稟賦(2)(2 / 3)

四、實現區域經濟與區域文化的協調發展

(一)文化曆史傳統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反差

二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曆程,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發展速度大大超過內地的實踐,揭示出如下兩個問題:

其一,悠久的曆史並不等於輝煌的現實。在中國境內開發最早,曆史最悠久的是黃河流域,其次是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地區則開發較晚,直至唐朝還被視為蠻荒之地。然而在改革開放之後,東南沿海地區卻迅速崛起,發展速度遙遙領先於除長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任何地區,還創造出“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溫州模式”等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並為世人所矚目。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悠久的曆史隻能說明過去,不能說明現在,更不能說明將來。躺在悠久的曆史文明上睡大覺,或自我陶醉.隻會滋長惰性。早晚要被無情的曆史所淘汰。

其二,燦爛的文化並不等於先進的意識。中國古代所創造的文化絢麗多彩。主要集中於六大古都周邊地區,即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以洛陽、開封為中心的中原地區,以南京為中心的長江下遊地區,以杭州為中心的浙東地區,以北京為中心的華北地區。其中的北方地區雖然文物薈萃,但由於長期居於統治中心地帶,封建政權的控製特別嚴,從而使儒家文化傳統觀念中消極成分的影響比較大,人們的思想趨於保守。而東南沿海地區的曆史文化雖然比上述地區遜色得多,但由於天高皇帝遠,封建統治相對薄弱,思想禁錮相對鬆弛,所以主張“義利並立”、“義利雙行”的永嘉事功學派能在那裏產生並發展起來,以重商趨利為特征的閩粵海商文化也能在那裏形成並流傳下來。所以,同在一片藍天下,同處改革開放年代,麵對同樣的富民政策,東南沿海地區卻能搶占先機,在發展上走在全國的前列。由此可見,燦爛的文化也隻能說明過去,不能說明現在,更不能說明將來。

時下,中西部不少地區正在利用本地優秀的文化遺產。通過組織文化節、旅遊節等各項活動,以招商引資、發展經濟。這正是人們所習稱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其積極作用不可低估。然而。當仔細分析後則可以看出:搭台的文化,大多都是當地的風俗文化,包括服飾文化、娛樂文化、飲食文化、茶酒文化等,很少涉及深層次的文化傳統觀念問題。因此,這些地區盡管文化活動搞得紅紅火火,名特產品市場人頭攢動,但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卻仍不盡如人意,依然落後於東部地區。可見,中西部地區要取得快速經濟發展,必須認真審視本地區長期存在的文化傳統觀念。首先必須繼承和發揚其精華部分,批判和克服其糟粕部分,以消除不利於發展與進步的傳統觀念。同時,要不斷學習其他地區的先進理念。特別是學習浙江溫州人的那種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敢闖天下的經商精神,不怕髒不怕累的吃苦精神,既能做大又能做小、既能賺多又能賺少的經營之道,以打造適合於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觀念和時代精神。隻有這樣,中西部地區所蘊藏的經濟潛力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資源優勢才能轉化為經濟優勢,並逐步縮小與東部地區在發展上的差距,最終實現全國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

(二)打造適合本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觀念和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