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稟賦(2)(3 / 3)

在經濟全球化大潮撲麵而來的新世紀,各地區在思考、製訂區域社會發展規劃時,必須高度重視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更新觀念。把文化發展放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中心,各地都在殫精竭慮地思考如何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很多有識之士認識到:解決經濟發展中的許多問題,不僅隻有經濟一種手段,還需要逆向、發散思維,反彈琵琶,文化等非經濟因素對經濟行為的製約和影響有時比經濟本身的因素更重要。就現代經濟發展的實踐看:文化產業的開發是全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趨勢,大量的勞動和資本不是繼續流入初級生產和第二級生產中,而是流入旅遊、娛樂服務、文化藝術、保健、教育和科學等活動中。文化產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經濟建設課題,也是文化建設課題,離不開一個國家的曆史文化傳統與政治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科學技術及倫理道德即文化的支撐。大到產業政策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製定。小到企業生產與管理、名牌產品的創立,都是非常複雜的文化活動,需要綜合知識結構。尤其是在現代科技迅猛發展的條件下,建立市場經濟體製,文化底蘊與儲備顯得至關重要。沒有文化的配合,經濟建設是搞不好的。

其次,遵循正確的原則、方針,促進區域經濟和地域文化協調發展。一是並重與同步原則:經濟與文化是每一個區域發展的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麵,因此,要堅持兩者發展並重。在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過程中。兩者之間的發展要相互促進,以達到文化帶經濟、經濟促文化,兩個文明建設雙翼齊飛。在具體發展規劃中,要堅持同步原則。同時製定和實施區域經濟與文化發展的方針、政策、目標、方案,使之成為一個發展整體。二是係統與戰略原則:一個地方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是一項複雜的社會係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麵統一配合,協調一致。三是繼承與創新原則:要繼承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東西,積極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過硬的名牌項目、產品和產業,防止簡單機械照搬和複古傾向。

第三,實施名牌戰略,加快富有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以挖掘文化資源為基礎,以形成產業特色為指導,以一、二、三產業為依托,以生產經營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為內容,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的新興產業。文化產業的興起與發展,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產物,是適應社會發展各方麵要求的結果。在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質、規範文化市場、平衡產業結構、開拓就業渠道、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產業內容非常廣泛,當前,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一是大力發展旅遊業。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文化底蘊豐富。加快各地旅遊業的發展,既能加強當地對外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的交流,又能推動交通、通訊、工業、商業、城建等許多行業的發展。二是打“地方牌”,開發名牌產品。要挖掘當地傳統文化資源,包括民俗資源,開發適合現代市場經濟需求的適銷對路的新產品。三是以開發利用為目的,加大投入,搞好文物保護。文物古跡的保護不能隻靠國家財政撥款的維持性保護,要走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一體化之路,以開發利用帶動文物古跡的保護,自我增值,滾動發展,取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四是利用傳統文化精華,促進精神文明建設。這又包括搞好地方史誌的編撰出版、利用文物古跡對人們進行傳統文化、傳統美德和愛國愛鄉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