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西部大開發,並不是西部每個地方齊頭並進,而要有所側重,合理布局。根據國內外的經驗,西部的發展要以點帶麵地進行,先建幾個發展極,通過發展極的輻射作用,使整個西部大開發迅速啟動。國家要在西部地區選擇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的結合點,確立若幹重點資源和產業開發區,建立一批加工貿易區、經濟協作區和經濟開發特區,在政策、資金、開發項目等方麵實行傾斜,促使這些“區”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帶動麵的發展。
引導東西部地區進行經濟技術聯合與協作。西部開發最突出的問題是資金不足、人才缺乏、技術落後、信息閉塞,但資源豐富。發展空間廣闊。東部地區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形成了人才雲集、技術先進、信息暢通的發展格局,但缺乏資源,發展空間不足。針對這種經濟互補性顯著的特點,應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和相對落後的地區、沿海和內地、城市和鄉村,積極發展區域之間多領域、多層次、多形式的經濟技術聯合與協作。這也是落實鄧小平同誌關於“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和“先富帶後富”方針的具體措施。在這方麵,國家可以統一協調政策,促進東西部省市之間在互惠互利和優勢互補基礎上的經濟技術協作和聯合。為鼓勵外商和發達地區的企業到西部欠發達地區投資設廠,當前很有必要實行以企業投資補貼為主的投資誘導政策,即中央可以從現有預算內資金中拿出一部分,或者通過其他渠道籌集一部分資金,對在國家劃定的特定開發地區新建擴建且符合一定條件的外商和區外企業,提供一定的投資補貼。
加快調動西部地區的經濟活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歸根到底還是要靠調動內力,靠調動西部地區廣大幹部和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在政策輸入和經濟扶持下,能盡快邁開步子。對西部地區來說,目前,一是要正視現實,增強信心,轉變觀念,既要看到差距和困難,又要看到優勢和潛力。二是要注意用足、用好、用活國家的有關政策,切實抓住機遇。真正使政策發揮作用。三是要加快改革開放,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加快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的嚴重不足是製約西部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因素。沒有暢通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缺乏充裕的淡水供給,就意味著投資、生產、生活環境的不完善,談不上區域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對廣大的西部地區而言,適度超前建設基礎設施的必要性及緊迫性是十分明顯的。因此,在開發計劃和項目安排上,國家應當對西部地區的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生態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進行重點傾斜和支持,以改善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為西部地區的經濟起飛和發展創造必要的前提條件。
大力發展西部地區科教事業。強化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已成為許多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所普遍重視和采用的戰略步驟,這也同樣適用於西部地區的發展。目前西部地區人口的整體素質較低,遠不適應加快經濟開發與建設的需要,因而大力發展科教事業特別是基礎教育事業,加速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就至關重要。發展科教事業,要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繼續堅持多渠道、多形式興辦各類學校和科研機構,鼓勵中央和東部地區的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到西部地區設立或聯辦分支機構。
建立區域經濟的監測係統和管理機構。通過建立監測係統,對東西部經濟發展水平、收入差距、居民生活水平等一係列相關的情況進行監控,以求能早日發現問題,為及時和正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還應盡快建立麵向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管理機構.由該機構負責有關政策的製定和實施。可考慮設立中央開發署,專門負責區域經濟開發,然後由開發署下設派駐各地的開發局。這種中央直轄與地方輔助的雙重開發體製,有利於中央部委的綜合協調,而且能夠保證中央開發意圖在地方實現,把扶持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進程和政策措施具體化、條例化、規範化,以便全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統一步驟、協調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