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計劃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我國現實中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是,作計劃時,中央作中央的,地方作地方的,等到實施計劃時就相互衝突,解決不了衝突就相互扯皮,造成計劃空置。而日本作開發計劃是透明的,先讓地方把要幹的事提出來,再與中央計劃協調,協調好了就定下來,使地方開發計劃直接服務於同期國家經濟發展目標,從而得到中央的有力支持,使開發計劃更具有權威性。大大減少實際工作中的扯皮現象,提高開發工作效率。
二、運用財政手段縮小地區差距的外國經驗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全球性現象,無論哪個國家,在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都十分重視財政手段的運用。
1.運用規範的轉移支付製度來實施區域經濟政策。平衡各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
規範的轉移支付製度是所有國家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實現地區間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化的基本手段。例如,美國財政由聯邦、州和地方三級獨立財政組成。1992年,美國三級財政收入分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57%、25.9%和17.1%。由於財政收入大部分集中在聯邦,而許多公共服務項目如教育、公共衛生和道路建設又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承擔,因此,聯邦政府通過轉移支付的形式對州和地方政府給予財政補助,以增強州和地方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平衡各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德國聯邦政府也十分重視轉移支付手段的運用,把財政支出的20%用於補助低於各州平均水平的窮州以支持其發展。
2.各國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時,都對落後地區采取稅收優惠政策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意大利為推動南方地區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特製定了到南方新辦工廠給予10年免征利潤所得稅的優惠政策以鼓勵企業家向南方投資。美國政府為了鼓勵資本向欠發達地區流動,聯邦政府擴大州和地方政府的稅收豁免權,州政府也運用減免稅政策,如康涅狄州對到貧困地區投資的企業減免所得稅5年,再投資繼續享受稅收優惠。法國則在洛林、諾爾一加萊兩個重點地區實行“無稅特區”,即到這個兩上地區投資設廠創造就業機會者,3年內免征地方稅、公司稅和所得稅外,還免征勞工稅、各種社會雜稅和分攤。1967年,巴西為鼓勵社會各方投資開發落後地區,曾在北部亞馬孫地區的瑪錙斯建立起自由貿易區,在特區內設廠的私人企業10年內免交所得稅,擴大再生產的進口商品免交進口稅,從國內其他地區購入的消費品和材料免交商品流通稅。
3.對落後地區實行企業補貼製度
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中央政府對落後地區企業的援助大多采取補貼的形式。包括投資補貼、就業補貼、稅收支出和直接撥款生產公共產品等。例如,意大利在1956—1965期間,為促進南方地區的工業化,規定對南方新辦企業的廠房建設資金由政府補貼25%,購置機器設備補貼10%,並且為新建企業提供70%以上的優惠貸款。此外,意大利政府還直接撥款在南方欠發達地區興建基礎設施,改善交通條件,創辦國立大學並對家庭困難的學生免收學費和提供食宿方便。英國政府自1984年起對受援地區內的公司,每創造一個就業機會補貼3000英鎊,並對落後地區實行多種形式的資本補貼。美國聯邦政府為支持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在經濟開發區投資且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大約40%的投資補助。
4.重視對落後地區的教育投資。為其發展提供人力資源
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意識到,缺乏高素質的人才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後的深層次原因,因此,開發落後地區的人力資源是解決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關鍵問題。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南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要比北部地區落後得多。聯邦政府為了振興南部經濟,滿足這些落後地區對人才的需求,大力加強這裏的教育事業,而加強教育的首要問題是要增加教育投資。在60年代人口不到30%的落後地區所得到的聯邦教育支出竟占聯邦支出的45%。無疑,聯邦政府的教育投資傾斜政策是美國欠發達地區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三、發達國家在區域經濟開發中的金融政策
區域經濟發展的強烈不平衡是市場失敗的重要表現之一。市場機製是在相對地擴大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發達國家的區域經濟開發政策是一個利用各種經濟手段的係統工程,其中金融政策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發達國家在區域經濟的開發中常使用的金融政策是:
(一)以完善的金融體係促進區域經濟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