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促進區域經濟的開發。一些發達國家在構建其金融體係時,根據區域經濟的結構,相應地、及時地調整金融體係的結構,使金融體係的結構適應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的要求,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的開發。
1.建立強有力的相對獨立的多元式的中央銀行製度
如美國的聯邦儲備體係,將全國劃分為12個聯邦儲備區,每個地區設立一家聯邦儲備銀行為該地區的中央銀行,並在各自轄區內的一些重要銀行設立相應的分行。這種格局中的聯邦儲備銀行不受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管轄,在業務上有其相對的獨立性,負責組織和管理區內的金融活動。這種多元式的中央銀行製度,有利於區域性中央銀行根據區域經濟開發的需要。提供金融支持。
2.設置專門的區域性政策金融機構
根據區域性開發的總體規劃,結合區域經濟開發的具體目標,設置專門服務於特定區域開發目標的區域性政策金融機構。如意大利為了開發其南方落後地區,專門設立了南方租賃公司,主要目的是專為南方地區的中小企業優惠出租先進技術設備和生產流水線。再如日本為了開發衝繩地區,開設了衝繩振興開發金融公庫,有力地支持了衝繩地區經濟的發展。
3.設立非營利性的向重點產業傾斜的開發銀行
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存在著幾個或多個產業部門,在區域產業體係中處於主導產業的部門,對區域經濟的驅動作用較大,能夠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全麵發展。對於能夠促進地區產業結構向全麵合理方向演進的主導產業,往往是區域經濟中重點發展的產業,它承擔著全國地域分工的重大任務,並且有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輻射力。非營利性的開發銀行就是為了促進重點產業的發展而設立的。如日本在1951年成立了開發銀行。專門為重點產業提供長期資金支持。曾在20世紀世紀中期大力支援過石油化工產業。對日本東海道地區石化工業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金融政策的區域化
為了促進區域經濟的開發,除采用積極的區域性財政政策予以支持外,還要采用積極的區域性金融政策,也就是說,要把國家用於宏觀調控的金融政策區域化。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金融政策區域化方麵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1.貼現率的區域化
在美國,由於多元型銀行體係的存在,各個區域性聯邦儲備銀行根據各地區經濟開發的不同程度,可以自行確定不同的貼現率,通過對貼現率的調整以期促進區域性投資的增長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2.存款準備金率的區域化
以美國為例,由於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觀現實,美國銀行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同水平製定不同的存款準備金率。如在1937年.美國銀行根據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三類地區。確定中央儲備城市的活期存款準備金率為26%,儲備城市為20%,其他地區為14%,顯然,這種準備金率的確定有利於落後地區經濟的開發。
3.利率政策的區域化
為了發展區域經濟,特別是落後地區的區域經濟,發達國家在區域經濟的開發中往往采用有差別的利率政策,各國采用最多的是低利率政策。如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法國為了複興老工業地區經濟。提出了“再工業化”計劃,並且專門設立了“再工業化”貸款基金,以優惠的利率發放貸款。對於直接發放給企業的貸款,通常利率為16%,而這種區域性優贏利率約為10%;對於間接發放的貸款,利率一般12%~14%。
(三)政府對區域開發貸款提供擔保
在區域經濟開發階段,區域經濟主體的信用有個逐步樹立和確定的過程。由於商業銀行對“三性”特點的追求,商業銀行一般不願意發放信用貸款和抵押貸款,但如果政府對企業貸款提供信貸擔保,商業銀行還是比較樂意發放擔保貸款的,這樣,既保證了地區經濟開發對資金的需求,又保證了商業銀行貸款的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如美國曾對那些向區域經濟開發地區貸款的私人銀行提供高達90%的貸款保險。德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也經常出麵為開發地區的企業提供擔保貸款。
四、美國區域經濟的均衡政策
(一)美國區域經濟的非均衡
1.20世紀30年代的區域經濟狀況
美國的經濟區域由北部、西部、南部三大區構成。20世紀30年代,北部經濟最發達,工業體係完備,商業規模巨大。資本市場活躍,人力資源豐富,交通、金融、保險、郵電等功能齊全,發展速度很快。西部自然條件較好.物質資源充裕,能源工業發達,農業集約化程度較高,土地占全國的1/2,人口僅為全國的17%。地廣人稀,發展潛力巨大。建國初期,南部是比較發達的地區,但由於黑奴製度的束縛,其發展速度緩慢,隻有一些分散的工業中心,形不成北部所擁有的那種零部件和半成品相互交錯的協作體係,主要提供農林礦原料、半成品及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南部自然條件較差,阿巴拉契亞山地是全國最貧瘠的地區。由於各種因素,南部黑人較多而受教育和躋身上層社會的機會要比白人少得多,其勞動力素質總體較低。由此可見,美國區域經濟的非均衡性,既是資源稟賦差異的結果,又與資本狀況和文化教育水平密切相關。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曆史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