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區域經濟發展的經驗借鑒(2)(2 / 3)

2.區域經濟的非均衡性

美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麵:一是北部的經濟體係比西部和南部健全。從而造成了後兩個地區的經濟自我再生能力低於北部,最終不得不在資金技術方麵依賴北部輸血,而這種輸血又會使經濟利益過度向北部轉移。二是北部工業體係具有超前性,創造著不斷膨脹的高附加值產品。而西部和南部由於技術、資金和高級人才匱乏,隻能向北部提供農業生活資料和初級工業產品。這樣,使社會超額利潤和一般利潤向北部集中,造成資金寬鬆和資金缺乏的自然循環,導致落後地區長期被困在“資金瓶頸”下。三是各經濟區域的收入差異長期存在.使得落後地區的增高動員餘地異常狹小,私人資本的積累規模增長得相對緩慢。這直接導致兩個後果:其一是區內消費市場相對狹小,本區產品無法在本區大量銷售而隻得尋求區外市場,但產品質量又難以與北部競爭,從而使落後地區的產業和商品處於低水平的循環狀態;其二是投資規模小、速度慢,大規模的經濟開發過度依賴區外資金和政府投資。四是三大區域的財政收入相差較大,落後地區利用集中起來的財政資金調節區內經濟的能力較弱,其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投資、社會福利保障等往往更多地依賴聯邦政府的轉移支付。

3.不均衡的負麵效應

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嚴重阻礙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引發了一係列社會問題。第一,弱化了美國經濟發展的激勵機製。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增長率一度落後於日本、德國,表麵原因像是投資不足、拓展國內市場容量的速度慢,實質在於落後地區的經濟製約了美國整體有效需求的擴張,使得投資收益率低、回收或拉長。當生產社會化進一步加大、社會分工更加細密時,南部的落後又加大了區域間技術交換和物質交換的難度,使美國經濟難以實現其內在的激勵機製。第二,加劇了美國社會的不穩定性。南北經濟的差異,分別弱化了和強化了南北財團的競爭勢力和利潤分配條件,因而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鬥。由於人財物的製約,南部企業往往是規模不經濟,經營粗放而浪費嚴重,在競爭中易被擠垮。結果減少了就業機會,很多人被迫降低就業條件。這些現象直接衝擊了社會的穩定,無形中加劇了白人和黑人的種族矛盾,加大了南北之間的對立情緒。

(二)美國的區域經濟均衡政策

1929—1993年的經濟大危機,把南部經濟推向了崩潰的邊緣,影響了全國經濟的複蘇和社會穩定。為了使美國從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極不均衡的國家變成一個經濟活動遍布全國,人們能較平等地享受幸福的國家,羅斯福新政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開始了對落後地區經濟的宏觀調控。把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看做是事關國家長遠利益和本國經濟政治的根本製度能否正常運轉的大事。聯邦政府廣泛運用財政貨幣政策,采取了經濟法律等多種措施,培養落後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其具體政策如下:

1.針對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實行不同的稅製

從20世紀30年代起。聯邦政府對北部發達地區多征稅,把增量部分轉移支付給落後地區;對落後地區多留資金,積極培養其良性循環能力。隨著落後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一總體趨勢到90年代才有所調整,減小了南北稅負的差異。

2.利用轉移支付手段調節落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二戰後,聯邦財政始終注意對落後地區的資金補貼。50年代,財政援助的重點在南部。80年代,區域之間的補助差異有所減輕,但落後地區的份額依然較大。

3.利用軍事援款支持落後地區工業的發展

地理條件的相互優越加上兩個地區的“議員運動”,美國很多尖端軍火工業和重要的軍事基地都建立在西部和南部。從40年代始,聯邦軍事撥款一直向該區傾斜。巨額撥款,既促進了該區的工業發展,又帶動了消費,擴大了該區的市場容量。

4.政府出麵組建經濟開發區。加快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

為了有計劃地開發落後山區,聯邦政府於60年代頒發了和以打破行政區劃,實現區域綜合治理。聯邦財政為此特設專款。撥付貧困地區,用於受援區的交通設施建設、汙染治理、興建科學公園等,其中一部分款項支援私營公司,鼓勵他們向落後地區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