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政府出資興辦水利事業,帶動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
由於水利工程耗資大、工期長、收益不穩定,私人資本一般不願涉及。各級地方政府出於本位利益的考慮,也不願興建跨區的大型工程。因此,聯邦政府采取統一規劃、直接管理的方式。出麵組織興建諸如田納西流域綜合治理的跨區工程,並配套建設發電廠、化肥廠、環保工程,吸收當地剩餘勞力,扶持落後地區的經濟建設。
6.利用財政融資手段,鼓勵私人企業向落後地區投資
聯邦政府通過經濟開發署,對在落後地區投資的私人企業提供長期低息或無息貸款,對向落後地區投資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予以信貸保險和技術援助。同時政府出資在南部農村建醫院、辦學校、發展郵電和保險、改善基礎設施、健全社會保障係統,進而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7.提高勞動力素質。引導人力資源流向
為加快落後地區經濟發展的進程,聯邦政府不僅注意物質投入,更注意優化人力資本。聯邦政府在加大向落後地區的教育投資規模的同時,采取物質鼓勵手段,引導勞動者南移。主要手段包括給南移勞動者發放遷移補貼費和住房補貼費、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培訓,給投資者予以稅收優惠等。
由於目標明確、措施合理,美國的區域經濟均衡政策取得了積極成效。首先,它改善了產業結構。各產業協調發展,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大,航空、能源、半導體、計算機等新興工業遍布南部各州,該區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其次,緩和了社會矛盾,減輕了就業壓力,弱化了種族隔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發展了該區的文化教育,推動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三)美國區域經濟均衡政策的啟示
比較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南北差異與90年代中國的東西差距,可以發現許多相似的因素。其一,形成原因相似。都是自然資源稟賦差異與人力資源稟賦差異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二,運轉機理相似,市場機製必然形成兩極分化的利益循環;其三,宏觀效應相似,都會製約經濟的發展和影響社會的穩定;其四,調控條件相似,美國經過內戰後70年的累積而具備了區域經濟均衡的綜合國力,中國經過解放後50年的建設而創造了縮小東西差距的現實條件;其五,曆史任務相似,美國曾麵對經濟增長和種族隔閡消除的使命,中國麵臨促進經濟發展和正確處理民族關係的重大課題。因此,美國的區域經濟均衡政策對加快中國西部的開發有深刻的啟示。
1.要顧全大局,統一認識,深刻認識加快西部開發的戰略性
中國經濟區域的差異性,經濟結構的差異性,經濟思想的差異性,決定了同步同等富裕的不現實性。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實現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最終達到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為了縮小全國各地區的發展差距,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曾深刻思考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其核心是“兩個大局”。一個大局是東部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較快地發展起來,中西部地區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是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集中更多的力量幫助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這一唯物辯證的發展戰略,揭示了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必然規律。因此,全國人民一定要統一認識、顧全大局,帶動和支持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這對於推動全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保持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其有重要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意義。
2.要全麵規劃,統籌兼顧.綜合治理
美國的區域經濟均衡政策是以係統論為指導的,中國要加快西部的開發,也必須實行大戰略、大思路。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利用自己較好的經濟基礎、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國家的支持政策,經濟和社會發展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實力。現在,加快西部發展的時機基本成熟。西部地處內陸,生態環境嚴酷、經濟文化落後,如何加快開發,必須全麵規劃,縝密調研,科學決策。其一,要解決好供求總量和經濟結構的協調問題。西部既要立足資源優勢,扶持支柱產業,加大技術創新,推出優質產品,促進生產結構的升級,又要拓展西部潛在的消費市場和巨大的域外市場,實現供求總量的均衡和消費結構的優化。其二,要解決好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協調問題。開發自然資源要綜合利用,建設項目和環保工程必須同時規劃、同時施工、同時營運,堅持把環境保護和經濟開發納入國民經濟的總體規劃,以保證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三,要把經濟發展和政治民主統一起來。改革行政體製,建設高效廉潔政府,推進司法改革,提高執法效率,懲治司法腐敗,維持法律的公正與公平,改善經濟發展的外圍環境。
3.謹慎處理民族關係,正確執行宗教政策,堅決維護祖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