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部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族人民對西部開發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由於多種因素的作用,各民族在經濟文化、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麵必然存在差異。開發西部必須謹慎處理民族關係,堅持區域自治政策,確定維護民族的平等與團結,推動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和共同發展。由於曆史的因素,宗教在西部群眾中有較為廣泛的基礎,有時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糾紛在一起,使情況更加複雜難解。這就要求開發西部時必須正確執行宗教政策,依法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必須堅持政教分離、獨立辦教的原則,決不允許借宗教自由之名宣傳迷信、造謠煽動,擾亂社會秩序;決不允許宗教幹預政務,受國外勢力的指使而危害國家安全。西部地處邊疆,與多國接壤,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異己分子伺機分裂,國際上的反華勢力遙相呼應,陰謀危害中國主權的獨立和領土的完整。因此,開發西部必須鞏固國防,鞏固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政治局麵。
4.積極利用財政杠杆,完善均衡政策體係
(1)對西部地區實行較低的稅製,培養該區的財政積累能力。(2)實行“因素法”分稅製,使中央財政聚攏較大的財力,以加大中央財政對西部轉移支付的力度,緩解該區的資金短缺。(3)因地製宜地選擇符合本地條件的開發重點,尊重地方政府的意見並讓其提出總體設想以調動其積極性。(4)製定優惠的稅收政策,利用私人融資手段,鼓勵私人資本流向中西部地區。建立政策性擔保機構,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5)加強西部的農業、水利等基礎產業,加快交通、電信的建設步伐,加強對該區水土的全麵規劃與綜合整治。(6)控製人口增長,加大教育投資,提高人口素質,理順用人機製,防範人才流失,為西部發展存儲人力資源。
五、英國區域開發政策的變化及其影響
英國戰後所采取的強調政府幹預的市場社會主義的政策理念,對於包括區域及城市政策、規劃體係在內的一係列的公共政策的製定與實施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研究英國區域政策的變化及其實踐中的經驗,特別是其在20世紀80年代後從市場社會主義向市場經濟主義的宏觀政策轉變過程中的變革。對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中國區域及城市政策有一定的參考借鑒價值。
(一)區域開發政策的變遷及特點
1.區域經濟社會背景
英國區域開發政策的製定及實施。從二戰以前就已經開始。作為最早開始工業化的西方國家,北部鋼鐵、造船、棉紡、采礦等傳統工業地區的產業經濟衰退從戰前就已經開始,由此引起的嚴重的失業問題開始成為區域政策關注的重點。戰後,南部以倫敦為中心的大城市地區的電機、化學、航空、汽車等輕工業的興起更加重了北部地區的產業衰退問題。從戰後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北部傳統工業地區的失業問題及以倫敦為中心的南部大城市圈的超密集發展所代表的南北產業經濟差距的逐步加大,如何縮小南北區域產業結構的差距及產業空間分布不均,消除因此帶來的區域發展的差距,最終解決地區的失業問題成為戰後英國區域政策的焦點課題。地區失業率作為衡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成為製定區域開發政策過程中的主要參照。
但是,為解決南北區域經濟差距問題而采取的產業分散政策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不僅未能對北部的產業複興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卻由於伴隨著嚴格的大城市產業發展限製而產生的城市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化,導致倫敦等大都市中心空洞化問題日趨嚴重。其現象主要表現為:(1)過度的產業分散直接導致倫敦等大城市中心地區經濟基礎的衰退;(2)城市郊區化,特別是低收入階層取代中產階級成為城市中心區的主要居住者;(3)住宅及城市基礎設施的老化和維修管理的不足,導致城市中心區居住環境的惡化;(4)地區居住環境的惡化進一步導致地區綜合房產市場價值的跌落,投資劇減;(5)隨之而來的是社區治安等社會環境的整體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