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區域經濟發展的態勢預見(2)(3 / 3)

第三階段(1989—1992年)為市場封鎖階段。在農副產品、原材料出現過剩的同時,加工產品因盲目生產也普遍出現供大於求的現象。為了治理過熱的經濟而采取的緊縮政策加大了企業的市場壓力與需求約束。在這種情況下,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市場開始疲軟,各地經濟增長趨於緩慢,市場成了企業發展、地方財政收入增加以及社會勞動者收入提高的關鍵。於是,以保護本地市場不被侵占為主要內容的區域間市場封鎖逐步蔓延,各種以經濟、行政乃至法律手段建立起來的關卡遍布全國各地。地區封鎖具有傳導性,在一些地方製定並實施了封鎖規定後,其他地方便紛紛效仿,因沒采取封鎖的地區普遍認為“早封鎖得利,遲封鎖吃虧,不封鎖遭殃”。區域市場封鎖加劇或引發了全國市場疲軟、經濟滑坡、區域間經濟聯係斷裂等問題。由於“假冒偽劣”產品本小利大,對地方收入增長有好處,許多地方政府對假冒偽劣產品采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打假”時雷聲大,雨點小。在地方保護主義的庇護下,一些地方假冒偽劣產品橫行於市,致使人們談“假”色變,而有些優質產品卻找不到銷路。此外,在緊縮的貨幣政策影響下,企業不僅產品價值實現困難,而且周轉資金嚴重短缺。為了維護本地經濟發展,除采取市場封鎖外,各級地方政府還插手資金流轉領域,清理企業債務時采取“先區內後區外”的清欠原則,致使“三角債”愈來愈複雜,最終中央政府不得不出麵組織清理“三角債”與限產壓庫工作。

1992年,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為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模式,但一些衝突仍然存在,而且衝突所造成的許多後果至今仍影響著地區經濟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說,1992年以來不僅沒有找到有效克服或管理之前產生的衝突的辦法,而且發生了新一輪影響更廣泛的區域經濟衝突。

隨著體製目標模式的確立,“八五”初期以來出現了全國性的,以集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為主、各種經濟成分全麵異常擴張為特征的第二輪區域重複建設與區域對抗,導致了“八五”後期全國經濟過熱及隨後的市場需求不足,並惡化了之前就已存在的“假冒偽劣”產品與“三角債”等一係列問題。

新一輪重複建設與80年代初相比,具有參與者更多因而擴張速度更快、其所導致的惡性價格戰的負效應更大等特點。“九五”計劃確定了化工、機械、汽車、電子與建築五大產業為支柱產業。下麵我們看看這些支柱產業的重複建設情況。

——化學工業。大量低水平的重複建設造成了生產能力過剩、資金和資源的大量浪費,雷同的低水平產品過多又導致了企業的惡性競爭,企業虧損,甚至瀕臨破產。但“九五”規劃編製時全國有23多個省市區把化學工業作為支柱產業。目前大多數化工產品能力嚴重過剩,企業開工率僅為60%左右。有的整個行業的生產能力最多發揮50%。盡管如此,但仍有不少地區熱衷於上化工項目,如華東等地區的在建、籌建、正在洽談或已獲批準建設的聚酯項目達13個,小聚酯生產線達60多條,總產能規模達190萬~210萬噸,其中,僅集中在浙江省紹興和蕭山兩地的9個聚酯項目新建規模就達117萬噸。

——機械工業。我國許多機械設備不宜再增加新的生產能力,然而盲目引進與重複建設並未因嚴重的生產能力過剩而停止。受盲目引進和重複布局的拖累.機械產品生產能力利用率隻有50%左右,鍛鋼件能力利用率隻有30%左右。機械工業重複引進與盲目布局十分驚人。如機器人研製是科研熱門,在“八五”末期至“九五”初期,全國有100多家科研單位及大專院校進行研究;光纖光纜全國有10多個單位研製,大部分都是在同一水平線上重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