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二 毛壽龍(2 / 3)

這個不穩定的內在邏輯是務虛和務實不對稱的不穩定。政治權力有務虛和務實之分。務實,幹事情的人,往往位子比較低,但通過操作團隊的運作,可以積累很大的政治實力,從而為自己晉升奠定基礎。務虛的權力,比如決策權、領導權、製定規則和監督的上層權力,往往不掌握實際的操作團隊,通過一段時間,務虛的人就會逐步失去政治權力。務實,需要直接花費時間和精力但可以控製實際權力,務虛可以少花點時間和精力但會逐步損失實際權力。即使最能幹的核心,都不可能事無巨細,全麵掌握操作團隊。結果,就會不斷出現務虛和務實權力之間的不平衡問題。比如中央務虛,地方務實,結果地方諸侯就會對中央權力構成威脅。比如皇帝務虛,但宰相務實,結果宰相就會對皇帝構成實在的威脅。立法和司法務虛,行政務實,結果立法和司法就會受製於行政,道德、法律和正義就會讓位於所謂的識時務的規則,讓帝國失去普遍規則和正義的約束,失去道德的製高點,從而導致不穩定。

因為這些內在的不穩定,人類曆史上的文明都是不穩定的,任何帝國,不管有多麼強大,不管發展到多高的水平,都有土崩瓦解的時候。

那麼,如何解決這些內在的問題呢?政治學家們提出了很多方法。比如民主。民主讓務虛的國家元首定期獲得政治資源,也讓立法權力獲得獨立的政治資源,更讓權力定期轉移,然後也讓司法有獨立的強力支持。結果,解決了務虛和務實不對稱的問題。如憲政,憲政通過製度化的運作,協調不同權力,使其相互製衡,從而解決了絕對權力條件下權力不受製約的問題,腐敗、謊言等一係列的問題,在這裏都不是根本性的。民主和憲政,使得權力的運作有製度化的保證,而且有定期選舉的政治資源,服從不再是體製的第一需要,平等競爭、合作成了體製的內在力量。而且政治權力定期換屆,對核心權力有嚴格的限任製,這就解決了政治權力交接班產生的不穩定問題。

這些設置,對於一個規模不大的小國來說,已經足夠了。但是,對於一個規模很大的大國來說,依然是不夠的。因為對於一個大國來說,如果結構依然是單中心的,地方必須服從中央,這個國家依然會有很大的內在不穩定性:核心政治權力的轉換依然是一次非常大的折騰。務虛的中央和務實的地方的內在矛盾依然會出現不可治理的問題,因為地方總是因為務實而有政治資源,而中央總是因為務虛而喪失政治資源,最後中央不得不依靠強力,不得不依靠赤字財政和通貨膨脹來收買地方政府從而獲得統治權力。中央不是對地方實行過分的統治,就是對地方缺乏治理而出現土崩瓦解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美國的經驗是,實行聯邦製,也就是聯邦有聯邦的權力,州有州的權力,本地有本地的權力。州的權力是保留的,聯邦的權力是明示的。當然,不僅如此,聯邦和州的權力,都是實質性的,比如國防和外交,是聯邦的權力,州際貿易是聯邦的。教育和民生等,都是州的。在警察服務方麵,聯邦有聯邦調查局,州有自己的警察局,地方有自己的警察。稅是分開的,聯邦收聯邦的稅收,州收州的稅收。地方則可以征收物業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