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製,其實對很多帝國來說,也不是陌生事。在曆史上,很多國家都實行分封製,也就是國中有國,天子下是分封的國王。分封製,明確劃分國家和分封國之間的權力和義務。但是,一般來說,每一個分封國在自己的土地上都有絕對的權力。國家對分封國也有絕對的權力,但是天高皇帝遠,這種絕對的權力,往往會變成一種中央假裝統治地方,地方假裝被中央統治。一旦中央要加強自己的權力,實施自己的統治權,就會發生中央和地方的衝突。後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開始實施郡縣製,中央通過條條塊塊,對郡縣實行垂直管理,加強對郡縣的控製。當然,由於幅員遼闊,即使郡縣製,也無法解決中央絕對權力和地方絕對權力之間的關係問題。諸侯,無論叫什麼名字,無論是王、刺史、總督,還是民國時期的軍閥,都對中央的權威產生威脅。
為什麼美國的聯邦製成功地解決了內在的權力穩定問題,而類似的分封製卻無法解決此類問題?這是政治學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美國聯邦黨人文集》,可以說在製度操作層麵論證了聯邦製的基本原則。文森特·奧斯特羅姆教授的《複合共和製的政治理論》,可以說在理論上闡述了美國政治秩序的基本理論基礎。
美國的解決方案是美國實踐的選擇結果,當然也是美國政治學分析和論證的結果。一個文明的體製,必然是良好的實踐和深刻而係統的思想的智慧之果。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中國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開始破解曆史上數千年沒有破解的難題。市場經濟,分散了集中的經濟決策;社會發展,分散了中國的社會決策;地方政府競爭,分散了集中的行政尤其是財政的決策。這一切,都讓中國政治和政府充滿活力,中國的經濟和社會蓬勃發展。當然,這些成就來之不易,而且需要繼續發展,還需要在政策、製度和理論上來進一步支持分散化的決策。
本書的作者馮興元是我多年的朋友,他是經濟學家,但對於政治和政府的結構問題也有長期的關懷和研究。本書洋洋灑灑幾十萬字,係統地探討了憲則理論,並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中國的財稅體製改革、區域發展、城市發展和農村經濟等方麵所麵臨的挑戰和政策選擇,最後從總體上探索了中國發展的道路。作者的思想就是,“治大國,若烹小鮮”,所謂的大國之道,就是用分散化的決策理念、製度和相應的政策框架,來推動國家的發展。自然,在作者看來,中國的發展道路,自然也不是所謂“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典範,而是分散化決策的重要經驗。中國模式實際上也是天下模式,因為分散化的模式是普世的模式,而集中的模式無法解決傳統的帝國體製所存在的內在結構性的問題,實際上也不可能實現現代文明快速發展的成果。作者的係統探討,顯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傳統帝國體製所麵臨的內在問題,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近30多年來為什麼能夠實現快速發展,自然也有助於我們思考中國的未來到底應該選擇什麼樣的道路。
是為序!
2012年10月10日
第一部分 憲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