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從產業特質視角分析了中國國有企業的發展改革治理進程。首先,中國國有企業的產生並非完全出於意識形態,也是由當時國內經濟環境所決定的,這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引入國有企業有著相同之處。其次,通過改革開放後對國有企業的改革,國有企業的產業分布越來越體現出了與世界各國相類似的分布偏好特征。第三,民營化是絕大部分行業國有企業的未來改革方向,中國的國有企業也不會例外,但對於自然壟斷、國家安全、戰略性產業而言,民營化的程度與速度取決於與其產業特質相關的政府管製的完善程度。同時,通過對中國公用事業、軍工、鋼鐵、銀行等產業重點國有企業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事實上已經走上了“間接部分民營化”的改革道路。今後改革的重點將放在外圍如何完善所處產業的政府規製製度,創造良好的外部治理環境。改革的方向從以所有權控製為重點走向以政府規製為重點。
第7章。本書根據各產業內國有企業的存在發展共性,從“產業特質與國有企業存在”、“產業演進與國有企業變革”、“產業規製與國有企業治理”三個層次,進一步歸納出了國有企業的產業經濟學分析框架,以期成為國有企業理論研究的新突破口,為今後在該方向的演繹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通過分析,本書試得出如下結論:
——國有企業的產業分布具有明顯的分布偏好特征;
——國有企業的產業分布偏好與這些特定的產業特質有關;
——國有企業的成長衰落與所在產業的發展演進密切相關;
——國有企業的民營化須與其所在產業特質相關的政府管製的完善相配套;
——當前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是:從所有權控製走向政府管製。
在研究方法上本書采用了曆史分析、比較分析、案例分析等分析方法。對於國有企業產生、發展、衰落進行了整個曆史過程分析,在整個曆史過程中對於不同階段下國有企業在相關產業內的作用分析,可以使我們更全麵地認識國有企業,而不僅僅是在國有化或私有化階段對國有企業片麵的認識。同時,也對國有企業的存在發展,包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以及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了綜合比較分析,找出其間國有企業產業分布的共性與差異。對於國有企業在各個國家、不同發展時期、不同產業的典型案例進行了分析討論。在分析過程中,本書收集和運算了大量國內外統計數據,以充實相關分析方法,為相關結論的得出,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
在研究過程中本書有如下創新之處:(1)從產業特質視角對國有企業的存在與發展進行全麵論述,在國有企業研究領域內具有創新性;(2)設計了國有企業產業分布偏好度,並運用全球企業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在概念提出、研究方法、數據範圍都具有開拓性;(3)將國有企業的產業特質重點聚焦在三大領域:自然壟斷、國家安全、戰略性,並重點研究了三大領域與國有企業的內在聯係,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並對我國國有企業發展具有現實理論應用創新價值;(4)對我國當前大型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從所有權控製走向政府管製;(5)總結歸納了國有企業的產業經濟學分析框架,包括“產業特質與國有企業存在”、“產業演進與國有企業變革”、“產業規製與國有企業治理”三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