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場化與所有製結構的演進

經濟利益主體多元化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必要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製結構多元化是市場經濟的前提而不是結果,似乎是所有製結構的演進推進市場化改革,而不是市場化改革推進所有製結構的演進。其實,這隻是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麵,問題的另一麵是市場化改革與所有製結構的演進是一種互動關係。對於轉型國家來說,市場化進展的快慢及其成功與否,直接關係著所有製結構演進的實質性績效。

市場化是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目標。自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以後,中國的市場化進程邁出了更大步伐,經曆了理論創新和改革實踐相互促進的生動過程。從黨的十四大、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內涵和框架,到黨的十五大、十六大,都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市場化改革的理論創新。大的方麵有:確立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明確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戶、私營企業主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提出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製度。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製力上,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國有經濟的作用既要通過國有獨資企業來實現,更要大力發展股份製,探索通過國有控股和參股企業來實現。國有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優勢企業,宜於實行股份製的,要通過規範上市、中外合資和企業互相參股等形式,改為股份製企業,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重要的企業由國家控股。提出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出要發展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等等。理論的突破大大推動了市場化改革的進程,而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極大地促進了所有製結構的演進。

二、加快市場化進程

近10多年來,我國的市場化改革在不少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動了傳統計劃經濟體製的根本性轉變:

第一,通過調整所有製結構和改革公有製的實現形式,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市場體係初步建立,市場競爭機製和市場價格機製對調節商品供求、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日益明顯。

第三,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在較大程度上相互溝通。

第四,國民收入宏觀分配格局和居民個人收入分配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積累機製和收入分配製度。

第五,政府機構改革、職能轉變和經濟法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調控體係和法製體係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以上情況表明,市場化改革明顯提高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已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但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還是不完善、不成熟的。當前經濟體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農村土地製度不夠完善,農產品市場體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和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體係不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體製和機製尚未形成,製約著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產權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製度尚未完全建立,妨礙著國有企業改革深化和多種所有製經濟進一步發展;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尚未完成,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製還不完善;收入分配關係尚未理順,國有單位激勵機製不夠健全,社會再分配調節不夠有力,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分擴大;市場體係還不健全,地區分割、行業壟斷仍阻礙著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社會信用體係有待健全,市場秩序比較混亂,資本市場發展相對滯後,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比重低,風險過分集中於國有商業銀行;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越位、錯位、缺位”現象仍很普遍,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比較薄弱,宏觀調控方式和手段仍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等等。以上這些問題如果不通過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決,不僅已有的改革發展成果難以鞏固,而且會成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盡快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為此,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麵深化改革的各項措施。這裏,筆者不準備全麵探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途徑與辦法,隻就如何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構建與完善相關市場化製度,促進所有製結構演進的角度,對推進市場化改革中的如下幾個重點作些簡要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