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博弈思維是與人“鬥心眼兒”的利器
學習博弈論的好處在於,它教會我們一種策略化思維,教我們如何與人“鬥心眼兒”,幫助我們應對各種人生難題。
公元前203年,楚軍和漢軍正在廣武對峙。當時項羽糧少,欲求速勝,於是隔著廣武澗衝著劉邦喊:“天下匈匈數歲者,徒為吾兩人矣。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勿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也就是說,天下戰亂紛擾了這麼多年,都是因為我們兩個的緣故。現在,我們單挑以決勝負,以免讓天下無辜的百姓跟著我們而受苦。麵對項羽的挑戰,劉邦是如何應答的呢?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意思是說我跟你比的是策略,而不是跟你比誰的武功更高,力氣更大。
由此可知,劉邦比項羽更具有策略性思維,他的想法更符合博弈論的道理。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對抗局勢,其勝負主要取決於身體素質或者運動技能,要在這些對抗局勢中獲勝,隻需鍛煉身體技能就可以。這樣的對抗局勢雖然也可納入博弈論的研究範疇,但是這些並非博弈論研究者們最感興趣的話題。在更多的對抗局勢中,其勝負很大程度上甚至完全依賴於謀略技能。比如一場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雙方的戰略和戰術,而不是哪一方的統帥體力更好,武功更高。要在這樣的對抗局勢中獲勝,就需要鍛煉謀略技能,也就是劉邦所說的“吾寧鬥智,不能鬥力”。眾所周知,楚漢相爭的結局是劉邦贏得了天下,項羽兵敗自刎而死。“鬥智”才是博弈論研究者深感興趣的,同時也是我們學習博弈論、運用博弈思維能夠有所收獲的。
在人生這個競技舞台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成功。運用博弈思維,懂得策略之道,恰恰滿足了我們獲得成功、避免失敗的心理要求,並使我們在所參與的博弈中取得利益的最大化。
7博弈的均衡——納什均衡
無論進行哪一種博弈都會形成一種均衡,在各種均衡中有一個納什均衡。納什均衡是博弈的核心概念,那麼什麼是納什均衡?
納什均衡是指,每個博弈參與者都確信,在給定其他參與者戰略決定的情況下,他選擇了最優戰略以回應對手的戰略。也就是說,所有人的戰略都是最優的。而講解納什均衡的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囚徒的困境”。
甲、乙兩個囚徒聯手作案,殺死了一個富翁。為了盡快破案,警察把兩人隔離開來,分別進行審訊,並告訴他們:如果都坦白,各判5年徒刑;如果一方抵賴,另一方坦白,則坦白方判1年,抵賴方判10年。但事實上,如果甲、乙都抵賴,警察找不到確切證據,隻能以擾亂社會治安各判2年。甲、乙兩人都麵臨決策。
顯然最好的策略是甲、乙都抵賴,結果是兩人都隻被判2年。但是由於兩人處於隔離的情況下無法串供,按照西方博弈學家亞當·斯密的理論,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理性的經濟人”,都會從利己的目的出發進行選擇。這兩個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盤算過程:假如他招了,我不招,得坐10年監獄,招了才5年,所以招了劃算;假如我招了,他也招,得坐5年,他要是不招,我就隻坐1年,而他會坐10年牢,也是招了劃算。綜合以上幾種情況考慮,不管他招不招,對我而言都是招了劃算。最終,兩個人都選擇了招,結果都被判5年刑期。原本對雙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賴)和結局(被判1年刑)就不會出現。但是納什均衡說的是罪犯本身知道對方的策略選擇,比如甲認為乙會和他合作,從而選擇不招供,這樣的話,兩個罪犯所采取的策略就是最佳的。這種最佳的均衡就是策略選擇的納什均衡。這是一種合作性的納什均衡,這種均衡本身正是破解囚徒困境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