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經濟篇——參透經濟學中的博弈思維(2)(1 / 3)

明朝正德年間,福州府城內有位秀才鄭堂開了家字畫店,生意十分興隆。有一天,一位叫龔智遠的人拿來一幅傳世之作《韓熙載夜宴圖》押當,鄭堂當場付銀8?000兩,龔智遠答應到期償還15?000兩。一晃就到了取當的最後期限,卻不見龔智遠來贖畫,鄭堂感覺到有些不大對勁,取出原畫一看,竟是幅贗品。鄭堂被騙走8?000兩銀子的消息,一夜之間不脛而走,轟動全城。

兩天之後,受騙的鄭堂卻作出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決定。他在家中擺了幾十桌酒席大宴賓客,遍請全城的士子名流和字畫行家赴會。酒至半酣,鄭堂從內室取出那幅假畫掛在大堂中央,說道:“今天請大家來,一是向大家表明,我鄭堂立誌字畫行業,絕不會因此打退堂鼓,二是讓各位同行們見識假畫,引以為戒。”待到客人們一一看過之後,鄭堂把假畫投入火爐,8?000兩銀子就這樣付之一炬。鄭堂的燒畫之舉再次轟動全城。

第二天一大早,那個本已銷聲匿跡的龔智遠早早來到鄭堂的字畫店裏,推說是有要事耽誤了還銀子的時間。鄭堂說:“無妨,隻耽誤了三天,但是需加三分利息。”鐵算盤一打,本息共計是15?240兩銀子。龔智遠昨夜得知自己的那幅畫已經被他燒了,所以有恃無恐地要求以銀兌畫。鄭堂驗過銀子之後,從內堂取出一幅畫,龔智遠冷笑著打開一看,不由得頭暈目眩、兩腿發軟,當下就癱倒在地。

原來,鄭堂依照贗品仿造了另一幅假畫,他燒掉的正是自己仿造的假畫。

鄭堂的策略欺騙之所以能奏效,在於鄭堂將計就計,反過來運用自己的策略,請騙子龔智遠入甕,聰明的龔智遠反倒成了傻子。這裏的關鍵在於為了贏對方而自願增加自己的行動步驟,甚至付出暫時的代價以誘敵深入。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我們接收到的信息十分龐雜,真信息、假信息疊加在一起,即使是理性經濟人也無從分辨。在博弈過程中,博弈的參與者所發出的信息往往並不真實。比如說市場中的買方,因為怕自己得不到商品的真實信息而吃虧,麵對紛繁的信息來源,買方必須運用自己的信息甄別能力來作出決策。如果我們要買一件價格比較貴的羽絨服,就需要鑒別真假。當我們正在猶豫要不要買時,老板有可能將他進貨的發票在我們麵前晃一下,以表示這是正品,並且表示這樣的價格他已經是在虧本出售。實際上,他壓根不會讓我們看到發票的真實信息。所以,千萬不要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

博弈論中的策略欺騙對於我們的啟示在於,我們應該將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綜合起來調動全部智慧加以運用,盡可能獲取整個事情的真相,從而讓自己生活在真實的世界中。

需要明確的是,策略欺騙並不是讓我們學會“騙”,而是讓我們利用博弈論的知識,在市場行為中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

7什麼樣的威脅才具有可信度

在博弈論中,有一種威脅策略,它是對不肯合作的人進行懲罰的一種回應規則。假如要通過威脅來影響對方的行動,就必須讓自己的威脅不超過必要的範圍。因此,在博弈中,一個大小恰當的威脅應該是足以奏效,又足以令人信服的。如果威脅大而不當,對方難以置信,而自己又不能說到做到,最終就不能起到威脅的作用。

博弈的參與者發出威脅的時候,首先可能認為威脅必須足以嚇阻或者強迫對方,接下來才考慮可信度,即讓對方相信,假如他不肯從命,一定會受到相應的損失或懲罰。假如對方知道反抗的下場,並且感到害怕,他就會乖乖就範。

但是,我們往往不會遇到這種理想狀況。首先,發出威脅的行動本身就可能代價不菲。其次,一個大而不當的威脅即便當真實踐了,也可能產生相反的作用。因此可以說,發出有效的威脅必須具備非凡的智慧。我們來看一下女高音歌唱家瑪·迪梅普萊是如何威脅那些私闖園林的人們的。

瑪·迪梅普萊有一個很大的私人園林,總會有人到她的園林裏采花、拾蘑菇,甚至還有人在那裏露營野餐。雖然管理員多次在園林四周圍上籬笆,還豎起了“私人園林,禁止入內”的木牌,卻無濟於事。當迪梅普萊知道了這種情況後,就吩咐管理員製作了很多醒目的牌子,上麵寫著“如果有人在園林中被毒蛇咬傷,最近的醫院在距此15公裏處”的字樣,並把它們樹立在園林四周。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人私闖她的園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