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公司老總在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時說:“五年打基礎,五年打天下,用它十年或二十年,終有一天,在哪裏積累就在哪裏成功。”這裏的積累,可以說就是一種等待機會的表現。
7信息的提取和甄別
信息的提取和甄別,是博弈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在博弈過程中,不但要發出一些影響對方決策的信息,還要盡量獲取對方的信息,並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和甄別。
所羅門王曾斷過一個婦女爭孩子的案子。有兩個婦女都說孩子是自己的,當地官員無法判斷,隻好將婦女帶到所羅門那裏。所羅門王稍想了一下,就對手下人說,既然無法判定誰是孩子的母親,那就用劍將孩子劈成兩半,兩人各得一半。
這時,其中的一個婦女大哭起來,向所羅門王請求,她不要孩子了,隻求不要傷害孩子,另一個婦女卻無動於衷。所羅門王哈哈一笑,對那個官員說:“現在你該知道,誰是那個孩子真正的母親了吧。任何一個母親都不會讓別人傷害自己的孩子。”
在這個故事裏,所羅門王並沒有把這件事看做是一個直截了當的、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深入地思考,通過恐嚇性的試探,提取到了情感和心理深處的信息。
所羅門王通過挖掘深層信息對事件有了更全麵的把握,而有的信息不需挖掘,事件本身就一直向人們傳達著信息。但這樣的信息往往真假難辨,需要對其進行甄別。當然憑常識判斷,有的可以一下看出信息的真假。比如市場上許多商品的商譽都是花了不小的代價建立的,有的甚至經過幾十年才累積了一個品牌,而消費者對它們也格外信賴。相反,如果建立商譽的成本很小,那麼大家都會建立商譽,結果等於誰也沒建立商譽,消費者也不領情。在大街上,我們看慣了“跳樓價”、“自殺價”、“清倉還債,價格特優”等招牌,這也是商譽,但誰相信它是真的呢?而有的信息是以假亂真的,這種情況就需要仔細甄別以選出真正的有利信息,像所羅門王那樣挖掘深層次的信息以用於事件的判斷。
8公共信息下的錦囊妙策
在信息共有的情況下,彼此都知道對方的情況和虛實,就需要一些設局之策來達到博弈勝利的目的。所謂兵不厭詐,雙方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就需要利用一些計謀來取得勝利。
利用公共信息環境,施展詭計取勝,在三國時期經常上演。赤壁之戰中,周瑜施計騙蔣幹,就達到了這樣的功效。
當時,曹操率領八十三萬大軍,準備渡過長江,占據南方。與此同時,孫劉聯合抗曹,但兵力比曹軍要少得多。曹操的隊伍都由北方騎兵組成,善於馬戰,但不善於水戰。正好有兩個精通水戰的降將蔡瑁、張允可以為曹操訓練水軍。曹操把這兩個人當做寶貝,優待有加。
一次,東吳主帥周瑜見對岸曹軍在水中排陣,井井有條,十分在行,心中大驚。他想一定要除掉這兩個心腹大患。
曹操一貫愛才,他知道周瑜是個軍事奇才,很想拉攏他。曹營謀士蔣幹自稱與周瑜曾是同窗好友,願意過江勸降。曹操當即讓蔣幹過江說服周瑜。
周瑜見蔣幹過江,一個反間計就已經醞釀成熟了。他熱情款待蔣幹,酒席上,隻敘友情,不談軍事,堵住了蔣幹的嘴巴。
周瑜佯裝大醉,約蔣幹同床共眠,並且故意在桌上留了一封信。蔣幹偷看了信,原來是蔡瑁、張允寫來,約定與周瑜裏應外合,擊敗曹操。這時,周瑜說著夢話,翻了翻身子,嚇得蔣幹連忙上床。過了一會兒,忽然有人要見周瑜,周瑜起身和來人談話,還裝作故意看看蔣幹是否睡熟。蔣幹裝作沉睡的樣子,隻聽周瑜他們小聲談話,雖聽不清楚,但聽見提到蔡、張兩人。於是蔣幹對蔡、張兩人和周瑜裏應外合的計劃確認無疑。他連夜趕回曹營,讓曹操看了周瑜偽造的信件,曹操頓時火起,殺了蔡瑁、張允。等曹操冷靜下來的時候,就知道中了周瑜的計。表麵上曹操掌握了對方的信息,而實質上周瑜采用的反間計,不僅沒有給蔣幹做說客的機會,而且還除掉了蔡瑁、張允兩個心腹大患,可謂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