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弈無處不在——發現生活中的博弈現象
博弈與生活關係密切,它可以解釋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如朋友、婚姻、工作等,即使是身邊的瑣事都是博弈論的應用。
博弈者的身邊充斥著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決策者,他們的選擇與其他博弈者的選擇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這種互動關係自然會對博弈各方的思維和行動產生重要的影響,有時甚至直接影響其他參與者的決策結果。
比如,有七個人組成一個小團體共同生活,他們想用非暴力的方式解決吃飯問題——分食一鍋粥,但是沒有任何容器稱量。怎麼辦呢?
大家試驗了這樣一些方法:
方法一:擬定一人負責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發現這個人為自己分的粥最多,於是換了人,結果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裏的粥最多最好。結論: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腐敗。
方法二: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雖然看起來平等了,但是每個人在一周中隻有一天吃得飽且有剩餘,其餘六天都饑餓難耐。結論:資源浪費。
方法三:選舉一位品德尚屬上乘的人。開始還能維持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開始為自己和溜須拍馬的人多分。結論:畢竟是人不是神。
方法四:選舉一個分粥委員會和一個監督委員會,形成監督和製約。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於監督委員會經常提出多種議案,分粥委員會又據理力爭,等粥分完,早就涼了。結論:類似的情況政府機構比比皆是。
方法五:每人輪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人最後一個領粥。結果呢?每次7隻碗裏的粥都是一樣多,就像科學儀器量過的一樣。
怎麼樣?用博弈論解決喝粥問題,最後大家都會高高興興地喝粥。這就是博弈論在生活中的妙用,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隻要我們正確運用博弈的思維方法,就能輕而易舉地得到解決。
2理性與非理性的較量
博弈是經濟學概念,而經濟學的建立是以理性經濟人假設為基礎的。假如說每個人都是理性的,那麼,當兩人發生利益衝突時,是理性,還是非理性,就要看雙方在博弈的時候,理性所起的作用有多大。因為作為個體的人都是感性的,但分析事物時又都是理性的,而當我們按理性思維去操作時,又難免流於感性,感性和理性往往同在。所以,在博弈過程中,我們要根據理性和感性誰起的作用更大,來選擇自己用什麼策略。
三國時期,曹操輕鬆地得到了劉表的荊州之後,卻遭遇了赤壁的慘敗,從此形成三分天下之勢,曹操一統天下的戰略功虧一簣。有人說,曹操的這次失敗,是偶然的,隻是方針的製定上不夠周全。
其實,對於曹操的這個戰略,運用博弈論來解釋,他的失敗是必然,並不是偶然,是無法避免的。這次失敗不是戰略的失敗,也不是實力的失敗,而是曹操在為人處世上的失敗,即敗在缺乏應有的理性上。
當然,在一定條件下,尤其是策略的選擇,有時根據需要,非理性的選擇也是博弈論中經常運用的重要抉擇。
比如,很久以前,在北美地區活躍著幾支以狩獵為生的印第安人部落。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狩獵之前,請巫師作法,在儀式上焚燒鹿骨,然後根據鹿骨上的紋路確定出擊方向的印第安人部落,成為唯一的幸存者;而事先根據過去成功經驗,選擇最可能獲取獵物方向出擊的其他部落,卻最終都銷聲匿跡了。
也許有人會感到不可思議,“科學預測”怎麼能敗給“巫師作法”呢?其實不然,仔細品味故事的來龍去脈,我們就會發現,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科學與迷信之間,根本原因就在於幾個部落的競爭戰略有所不同。
依據經驗進行預測並確定前進方向的部落,或許暫時能夠獲得足夠的食物,但是不久的將來,他們的路就會越走越窄。可以想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理性”的部落之間,勢必產生相同的推測與判斷,瞄準同一目標的部落越來越多,他們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他們每天的狩獵方向經過“科學分析”之後,也變得日趨一致。而在原始的狀態下,獵物不會迅速增多,最後,這些部落隻好在同樣的狩獵區域,你爭我奪、你攔我搶,拚個魚死網破,同“輸”而歸。顯然在這場理性與非理性的較量中,非理性成了最後的勝者。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企業界又何嚐不是如此。某個領域的市場需求增大,十個、數十個甚至上百個企業因為對目標市場的共同期盼,紛紛殺將而來,結果呢?市場有效需求並沒有因為他們的頻頻光顧而迅速增大,僧多粥少,就會有人“挨餓”,直至撤退和消亡。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彩電業界、VCD業界、手機業界、PC業界……
而按照巫師作法、焚燒鹿骨的那個印第安人部落,雖然在戰略上出現了很明顯的錯誤,盲從和隨意,但是基於其當時的條件,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判斷,我們不難發現,其核心因素——競爭戰略,卻要優於競爭對手。可以說其在發現新市場或者創造新需求,這樣一來,無形之中,其就避開了與其他部落之間在戰略層麵的相互廝殺,從而贏得了生存空間。
不可回避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競爭將變得異常激烈之時,世界各國企業之間相互模仿的速度就會驟然加快,這必將導致一場印第安人部落生存式的“狩獵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