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山穀濃煙彌漫了幾天,又下了一場雨以後,山火逐漸的熄滅。石路就帶著族人開始平整土地,劃出要種植的作物的區域。
許多人還不大會用石鋤頭,也不會翻地,石路就不停的騎著馬來回的教。小麥和粟米主要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方,翻了一遍把灰燼埋進土裏,就算完成。
而芋頭田則選擇了些沙土多的地方,翻土之前還先蓋上一層積累的農家肥。來源就是飼養的動物排出來的玩意,混合上枯枝敗葉。
水田就在育苗的田的邊上,那裏粘土相對多,容易保持水分。麻煩一些的就是需要打田埂,施肥,工具的簡陋使得進度最慢。
整個平整的過程中最麻煩的就是樹根,比石頭還難處理。處理石頭時,大的石頭就留在那,小的全搬走。樹根就不同,盤根錯節的,有的還是長了近百年的大樹,當初都砍不斷,隻是用火燒。
平整了幾天,效率一直不高,石路隻能采取人海戰術。他幾乎動用了所有能動用的人,連孩子和後勤組的都親自上陣,才算是完成了。
這時候石路就帶著族人播種。沒有犁,沒有結實的鋤頭,隻能用石器慢慢的來。
粟米、豆和麥用了簡單的方法。石路弄來一些比較直的竹竿,排在地上,沿著竹竿用鋤頭和木片把土稍微的攏起來一些,成為矮矮的溝壑。
點種的人按距離在隴上插一個洞播種,最後麵是負責蓋土的。這是一種低效但是有用的方法,能節省種子和減少撒播蓋土帶來的深淺不一。
本來播種不用這麼麻煩。但因為翻土受到工具的限製,並不能做到全麵均勻,種子數量也有限,石路不得不采取這種手段。
種植芋頭的土地由於選的是原來樹木少的荒草地,就快一些,挖溝以後把發芽了的芋頭擺好,蓋上土就成。
從開荒到把豆麥等種好,幾百人用了半個多月。開始的時候山穀是百花齊放,結束的時候大部分的花都謝了。
這時候秧苗差不多可以插了,這個時空的育苗時間好像不用那麼長,很快的秧苗就長很高。
插秧的時候,顯得更慢,好多人都不大會,石路隻有自己帶著幾個人慢慢的進行兩天,等這幾個人學會了以後再帶著人進行。
完成了插秧以後,都進入了四月末,這裏的冬小麥也差不多要收了。
休息了幾天,眼看雨季要來,小麥也差不多能夠收割,眾人又帶著工具去麥田裏勞作。先收割比較成熟的七八畝,這次畝產稍微好一些,每畝兩百斤,曬幹後一百五十多斤。
石路想可能得益於施肥以及陽光充足。脫粒還是用去年的老方法,讓俘虜們拿著棍兒敲。等到三千斤沒曬幹的小麥收割完畢已經五月二日了。
這時候最先收割的小麥差不多能夠播種,他又拿出些種子把未播種完的土地全種上,連剛剛收了的地也迅速的翻了一下就下種。
盡管種子沒有經過休眠期,不過隻要能發芽,按照去年的氣候,秋天還是能夠收獲一些。等到這些完成以後,石路又帶著人在地裏挖排水溝,邊上擴充了籬笆。這時整個耕種季節才算結束,整整花了一個半月。
南瓜、白菜、葫蘆以及苧麻都不太多,選擇在村邊一天也就搞定。烏頭這次則交給巫負責去種,而且這東西多年生,去年種的今年還能繼續生長,隻是擴大一些規模就行。
石路現在也很欣慰,南瓜這類東西今年應該收獲更多,零零散散的種了不少,合起來一畝應該有。
水稻第一次種,但最後還是種了二十畝。小麥則由於又種了剛剛收獲的一部分種子,種了九十多畝。隻是他有些擔心雨水的過多會影響收成,但願七月以後少一些降水。
粟米剛好五十畝,豆40畝。芋頭也比較多,二十畝,按照去年的情況,應該能收不少。從雲族那裏弄來的種子中,苧麻也種了一畝,成功的話不幾年就能擺脫獸皮衣服了。
倒是茶種子要到雨季以後才移栽,現在正育苗,而且還找不到太合適的地方種植。
雖然種植的規模上都不大,總體上看,隻要今年成功,以後全族就可以以農耕為業了,這個時候,農業時代才算正式的來臨。
有了穩定的食物供應,未來的開發也才能夠更順利的進行。特別是石路想建設更安全舒適的家園,就要依靠土地的產出。
種植結束雨季也來臨,又是連續的幾天雨不停。盡管如此,新的房屋建設還是如期開始。對於最好的消息就是,野豬已經能夠繁殖,上百隻野雞也開始產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