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拓荒造船(2 / 2)

石路很好奇,那麼一個容易捕獵的地帶,除了熊族和過去的後族到過以外就沒有別的氏族在那活動。西北邊除了要穿過猙獸山,到達地勢較高的荷花盆地以外,也沒發現別的近路可以通往大荒原。未來走出山穀,進行新發展的方向,那裏是一個好的選擇。

開荒完畢以後,陸果的任務就成了建設新房和積肥。今年要把舊房子都更新一遍,草頂換成瓦片,大廳要升級成神廟,倉庫要擴大,村裏的溪水南邊的手工作坊區域也要擴大規模。

升級養殖區也到了關鍵時候,馬已經有將近四百匹,野豬的繁殖去年就開始,進入三月後,開荒捕捉到的和新下的崽加起來已經有二百多頭。

野雞和野兔已經可以保證每月吃一次,隻是飼養了兩代的雞依然是按季節下蛋。和不久還會帶回來牛和鹿,這些都已經超出原有養殖區域的承受能力。

不過石路隻要求他在南邊建設馬棚和豬圈,兔子窩、牛棚和鹿棚都要被移動到十裏平原的耕地邊上,就在神馬穀和華村的中間的河邊。華坪以及邊上的沼澤以後將被改為農田,不過目前是作為放馬的場所。

巫現在正在學習石路編的醫術。不過春天的時候他還得采集藥材,種植一些能成活的藥用植物。

葉帶著部分護衛隊忙著在溫泉那裏種植果樹,老虎灣上的桃樹和梅花山發現的梅樹、山楂都將移植一部分,把桑葉泉周邊的小山都變成果林。她和桑一樣,剛剛懷上的時候就不願休息,後來石路一想不如讓她去溫泉那裏養著,做點事兒也不錯。

所有人都很忙,而石路則開始造船。在這方麵他和其他匠人沒有什麼大的區別,都是沒有幹過這事兒,唯一的區別就是他見過。獨木舟是不考慮了,他一開始造的是小船。

一根三米長的龍骨上裝上船肋,釘上做好的木板,簡單的小劃子就做成了,配上漿,劃動起來很快。不過這小船的運載量不大,最多坐五個人,運送四百斤的貨物。造了十多艘小劃子以後,石路決定造更大一點的船。

按照劃子的形狀放大些,就成了新的大船。大船長6米,船底是平的,深一米,底寬一米半,上寬兩米,分成三個船艙,用來裝載貨物。

頂上則是用竹篾編成一個頂棚,再加上一根桅杆,裝上竹排裏也用的硬帆,活脫就一烏篷船的樣子,不過隻是遠看像,結構上沒那麼複雜。

按照石路看來,這就是一堆能漂的木頭。這個大船上裝有簡單的櫓和船舵,又配有漿,需要三個人操作。坐滿人的話,這大船一次可以運十二個人,貨物的運量和竹排差不多,一直裝到三千斤的時候,龍骨才出現一些鬆動和裂痕,吃水線到一米。

缺點就是依然太小,激流的河水以及波浪很容易衝進倉裏,排水問題沒解決,速度還不如劃子。實驗完各種強度以後,石路經過改進,才把船的樣式確定下來。

新的船定型以後,匠人們迅速的製造了三艘。反正現在的材料已經預備充足,隻要一天的功夫,鑿出眼兒和用銅釘釘起來,掛上帆就行。

新造出的劃子和船全部都投入使用,陸果用來運送建築材料和給礦點運補給品,速度比竹排快了好多。以前竹排一天隻能來回四次,現在一天十次都不成問題。

石路繼續的造更大的船,現在投入使用的劃子和大船不適合去大沼澤,那裏的水波相對大,而且運量上還是不足。大船的運量和竹排差不了多少,用起來又麻煩,還得準備更大的。

經過幾次的實驗和觀察已經投入使用的船的情況,石路決定造一種在上麵有居住條件,帶甲板的船。

船身就是竹篷船的放大版,又加以一些改進。全船長十二米,裝滿貨物吃水三米,上麵有一層甲板,底部到甲板四米。甲板比較寬,三米半,裝四千斤貨物的同時能運三十人,隻是裝貨物的話,六千斤的貨加上十個船員剛剛好。

造成以後在河裏實驗,把需要改進的地方處理了一下以後,就正式的投入使用。石路苦惱的是這時候沒有發現油桐樹和漆樹,暫時還找不到替代品,船的進水問題隻能用動物油脂混合竹片塞住縫隙解決。

當新的大船造成以後,和的狩獵隊也快結束,石路就帶著船去羚羊穀看看。一路上的速度比竹排快了太多,隻用了兩天就到達。

船艙上有生活的空間,可以燒水做飯,十分便捷,這也節約了更多時間。這次和的收獲沒有前幾次多,抓到四十頭野牛和七十隻活鹿是最大的成果,鮮肉不足三萬斤。

船第一次出華穀回到村裏後,陸果就報告,秧苗再過半個月就可以插了,麥子十天後就能收割。石路這才看日期,都已經四月八日了。